云端运算现在风靡一时,随着网络逐步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行业都瞄准著云端运算和物联网。2016 年亚马逊云端运算业务营收有望达到 100 亿美元,微软则预计其云端运算业务将在 2018 年前达到 200 亿美元。但是,云端运算之后是什么呢?
有个假设表示,未来物联网将给集中企业和云端资料中心带来海量的设备原始资料。因此,业界担忧,企业和云端公司能够以多快的速度构建或租用大量的设施来应对不断增长的荷载?
雾是更贴近地面的云
有人提出,设备生成的海量资料不应该是被发送到集中的位置,相反的,资料的处理和应用程序的运行会在网络的某个地方以高度分布的方式进行──即“雾运算”,它可能是任何地方,比如集中式资料,网络的边缘,或介于两者之间。
“雾运算”这个概念由思科首创,到了 2015 年 11 月,ARM、戴尔、英特尔、微软等几大科技公司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加入了这个概念阵营,并成立了非盈利性组织 OpenFog Consortium (开放雾联盟),旨在推广和加快开放雾运算的普及,促进物联网发展。2016 年 5 月 17、18 日,该组织将在普林斯顿大学召开联盟会议。
雾运算技术采用分散式的运算方式,将运算、通讯、控制和储存资源与服务分布给使用者或靠近使用者的设备与系统。可以说,雾运算扩大了云端运算的网络运算模式,将网络运算从网络中心扩展到了网络边缘,从而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服务,是云端运算概念的延伸。雾运算和云端运算一样,十分形象化。云在天空飘浮,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刻意抽象;而雾却现实可及,贴近地面,就在你我身边。
为什么思科提出这个概念?
要理解雾运算的意义,我们首先要知道云端运算的优势与缺点。相比较之下,集中式的云端运算允许人们高效、廉价地分享昂贵服务器资源,减轻企业用户的负担。但是,这也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共用一个资料中心,企业需要建设超大型资料中心,而这就要求购买造价高昂的服务器。此外,云端运算对服务器的高要求,给服务提供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此外,随着越来越多依赖云端运算的智慧装置的出现,从云端到行动装置的资料传输变得越来越拥挤,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
这时,分散式的雾运算恰好弥补了集中式运算在这方面问题的不足。雾运算在地理上分布更为广泛,而且具有更大范围的行动性,这让它适应如今越来越多不需要进行大量运算的智慧装置。对一些对时间延迟敏感的应用如即时和串流媒体应用中,雾运算也具有更大的优势。
雾运算并非由性能强大的服务器组成,而是由性能较弱、更为分散的各类功能计算机组成,渗入工厂、汽车、电器、街灯及人们物质生活中的各类用品。所以,对于思科来说,兜售大量高阶的网络设施来连接更多的电脑和资料中心,打造出一个雾运算生态,无疑就是一笔有利可图的买卖。这可是思科的老本行。
不得不提的是,思科已经在云端运算革命中出局。
随着思科的客户逐渐转移至云端,他们需要的网络设备更少。与此同时,像 Facebook、微软等一些云端运算营运商巨头相继研发出自己的低成本的新网络设施设备。
至于其余的传统 IT 玩家,比如英特尔、戴尔、ARM,如果雾运算发展壮大了,他们也会渔翁得利。到处都充满电脑的情景意味着,广阔的电脑服务器、操作系统和芯片的销售空间。
雾运算能够生根发芽吗?
就算发展雾运算初是思科的利己主义计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会实现了。
“雾”这个概念是新的,但其概念已经由来已久,它曾被称为“分散式运算”。
许多年前,一家目前已倒闭的公司 Sun Microsystems,其品牌口号就是“网络即电脑”(甲骨文于2010 年收购了该公司)。
电脑产业一直在集中式和分散式运算模式中来回:集中式的(大型机)变成了分散式,现在又回到了集中式上。所以,接下来又会是分散式。
因为,每一种模式解决的是上一种模式产生的问题。集中式运算让人们可以保持控制并有效共用电脑,但如前文所说,随着物联网的到来伴随着海量级的资料,集中式运算的这个优点最后反而变成为自身的瓶颈。而分散式的雾运算恰好解决了集中式运算出现的问题。
所以说,云端运算之后,是雾运算。
但不管雾运算生死何如,我们都未能指出其中的业力影响(业力是因果律,每一个原因就有一种结果)。可以说的是,雾运算与云端运算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而是让更多种类的应用加入到网络运算中,两者基于同一网络平台相互配合。
- There’s a new thing called ‘fog computing’ and no, we’re not joking
(本文由 雷锋网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Flickr/Amy Humphries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