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KOTOO财情




你知道吗?23% 的网络内容正逐渐死去

2024-11-26 231

12 年前(2003 年 4 月 21 日)刚刚进入德州休士顿大学政治科学系不久的 Matt Mullenweg,在自己的部落格 ma.tt 上发表了用于搭建部落格所使用的程式源代码。当年 19 岁的 Matt,并不知道自己所编写的程式在之后的十年里会成为世界网络的重要支柱。

一年之后,休士顿本地新闻以 The Blog Times 写下他的创业故事,并在副标题上谓之为开启网络部落格时代之人。而讽刺的是,正是这篇来自于传统媒体的报导让 Matt 意识到:他自己和他所创造的 WordPress 应当成为人类开拓讯息疆域的革命性工具,于是他离开了休士顿大学驾驶着一辆二手车一路向西,来到位于旧金山一家刚刚向网络转型不久的媒体公司 CNET——开始将数字的福音传向世界。

 

讯息的黄金时代

如果你赶上了 2003 年,你就不会认为现在是创业最好的时代。

在世纪之交的网络泡沫大潮破灭之后,复数以上被誉为明日之星的科技公司湮灭在泡沫中,资本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对网络的冷暴力整整持续了三年。直到 2003 年网络才逐渐迎来了第二春,而 Matt 和他的 WordPress 绝对不是这个时代中唯一的主角。

Google 在 2001 年的发布了 Google Group,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需自己架设服务器也能使用的论坛服务,Google 创建它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取代繁琐的 NewsGroup。尽管 Google 在后来一系列试图颠覆 Email 的尝试中并没有取得成功,但 Google Group 确实加速了以电子邮件为基础的 NewsGroup 讨论组的消亡。

Google 还在 WordPress 发表的那一年收购了由 Pyra Labs 创建的 Blogger,后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BSP(Blog service provider,部落格服务提供商)。收购完成后,Google 依旧保留了 Blogger 这一标志性的独立品牌——就像国际牌面包机那样的金字招牌——并继续为用户提供免费部落格发表与存放服务。

直到第二年,这种全新的、由用户生产内容的方式才被开源软件学者 Tim O’Reilly 与他的伙伴在一次脑力激荡中被正式冠名以 Web2.0 这一名号。这个词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网络创业者的万灵药,并且固化为一个又一个输入框与上传按钮——而在此前,大多数网站都不具备任何交互功能,用户打开这些网站的唯一驱动力是从那里获取一些什么讯息而不是分享。

在那个时代,讯息传播的门槛被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作为一个网络用户——你甚至没有这样的自觉——你可以很方便的创建一个部落格发表任何你想发表的东西。在 2005 年出现的 Reddit 上,权威机构的新闻首次不再是人们关注的主角,而评论才是。

这意味着普通人可以用更加简单直观的方式在网络上创造内容,网络从这时才开始真正的成为了用户的网络而不再是网络工程师、geek 与怪咖的网络。

全世界对价值内容的饥渴,让你在那个时代可以不用懂得前端,无需了解复杂的代码,只需要写部落格分享出你所知道的事情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封闭与孤岛

讯息不互通是这个世界的 BUG,而整个网络都是为了修补这个漏洞而存在的。

早在部落格时代,独立部落格与 BSP 的争论就一直持续在 Blogger 之间。

独立部落格用户倾向于独立购买一个域名,一台运行部落格的个人主机,使用 WordPress 或其他的部落格代码,架设完全属于自己的部落格。

在这样的部落格里,板主对整个部落格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可以允许其它用户投稿,或是随意修改已经发出的稿件,可以删除或伪装评论,可以把部落格的外观装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还可以在最容易被点击的地方放上自己的广告。

追求独立部落格的用户动机可能是为了赚钱——在那个时代写部落格放广告月入千刀并不是什么难事——也有可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自由度。而选择 BSP 的用户原因可能更为单纯,他们只是因为不会使用 WordPress 或者是不愿意为域名及虚拟主机付出金钱。

虽然 Blogger——写部落格的人——都是一群热爱写作与分享的家伙,但是选择独立部落格与 BSP 的两类人却有着完全生态:独立部落格像是“中世纪欧洲封建制的城堡”,每一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绝对的自治权,并且彼此之间并不互通有无;而被托管在 BSP 的部落格更像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

虽然通过 RSS、PingBack 协议和 Disqus 评论等功能,独立部落格的生态渐渐向着“欧盟”的方向发展,但绝对自主和过大的自由度仍然使得每一个独立部落格成为一个讯息的孤岛——独立在网络上并不与他人互联的自洽讯息集合。

网络的讯息孤岛问题一直像是整个网络上一个恼人的 BUG,而所有的网络先驱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修复这个 BUG。因为这关系到网络的本质——讯息的互联和互通。

然而在独立部落格和独立建站上所出现的问题似乎是无解的,随着越来越多的 Web 2.0 形式出现。众多的独立部落格板主也选择放弃独立部落格加入到某一个 BSP 或更后来出现的社交网络之中。Matt Mullenweg 也在 2006 年推出了 WordPress.com,这是一个部落格托管服务,它允许用户不必购买域名和服务器就架设自己的 WordPress Blog。

讯息的孤岛并没有彼此互联,而是漂移成了一整块大陆,没有人意识到,集约的产品形态恰恰是反网络的。

 

版权与正义

迅雷给人类文明的打击就像是一片二向箔。

2002 年,邹胜龙,30 岁,迅雷 1.0 上线。然而迅雷干掉电驴和 BT 的时间也许比他自己预料中的要晚一些。实际上,直到 2007 年时,迅雷、电驴社区和 BT 党之间的纷争还颇有些三足鼎立的态势。

P2P 下载的诞生,原本是为了缓解传统下载方式对服务器资源和带宽的压力。它让每个下载过文件的人自动成为服务器,从而大量节省了下载服务器的开销。

然而 P2P 下载系统无意中带来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讯息库,在这个讯息库里包含着人类每一天生产的所有价值内容——有收费的、免费的、合法的、非法的、先进的、古老的。人类所产生的一切讯息,只要有人还对它感兴趣,它就不会消失在这片数据海里。

而为了击溃这种近乎是人类最完美的内容分享体系,邹胜龙发明了“离线下载”。“离线下载”是迅雷走向资源大一统的决定性一著,这一功能是如此的简洁:让用户忘记没有源的痛苦、告别夜以继日的挂网和焦急的等待。无论是什么资源,一切只需轻按一下“离线下载”,内容将很快出现在用户的硬盘里。

与所有优雅的功能背后隐藏着复杂的逻辑一样,“离线下载”良好的用户体验来自于迅雷将整个资源海洋压缩到了自己的服务器农场中,这否定了 P2P 下载的双重意义:

  • 节省的服务器带宽被迅雷所肩负,并转嫁成了迅雷客户端上的广告、弹出式视窗和会员费用;
  • 分散储存的资源再一次被浓缩到了一个可以被锁定的目标上。

“离线下载”优雅的用户体验不仅仅是 to C(Consumer)的,也是 to B(Business)和 to G(Goverment)的——这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水表比迅雷更让唱片公司、电影公司和各种有关部门感到愉悦。版权与审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此可以有的放矢,再不是抽刀断水——任何有主张权的人都能让一些讯息从迅雷的疆域中永久消失。

尽管有一些人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结局,然而“离线下载”还是在基于一种“就算我不用,也会有别人用”的心态下榨干了 P2P 的数据海。海里的鱼儿有些逃到了陆地上,而更多的,死在竭泽中。

2014 年迅雷上市,已经 45 岁的邹胜龙显然已经不太想去管后面的事情了:迅雷业务转型成 CDN 公司、迅雷股票缩水 22 倍、迅雷出售看看播放器套现,商业评论都说:“迅雷完蛋了”,而没有人注意到一个文明的结束——一片讯息的大陆沉没了。

用户成就了邹胜龙的迅雷,迅雷造就了枯竭的现在,用户被动选择了版权与正义,一场历史的皆大欢喜。

 

指尖上的困局

人类用上帝赐予的十根手指创造了 iPhone,然后从此只用两根拇指。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触控设备的出现再加上 Wi-Fi 的普及和 3G、4G 的发展,让讯息获取的门槛再一次降低。然而这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们越来越少在一个“大屏幕”前,看上一部大部头的专著或是大段的影片。

搞清楚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里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是 Information 而不是 Technology 这件事让全世界收获了一整个网络时代,而当移动网络时代来临,技术却再次成为了阻碍讯息流动的双刃剑。

社交网络与移动网络的结合像是皇后为白雪公主准备的苹果:它一方面产生大量的碎片化的无用讯息,将高价值的大段的讯息拆解、扭曲、杂音化;一方面又让普罗大众认为网络本来就是如此,任何人都应该为制造这些垃圾而做出一点贡献。

在部落格时代,尽管讯息孤岛之间距离很远,但是我们仍能够看到一个话题又一个话题此起彼落的引发讨论。这种讨论是非实时的,长篇幅的,经过沉淀的。在一个话题结束一年以后,你依然可以寻踪索迹地还原关于一个话题的全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你甚至很难在微博、 Facebook 上回忆起去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1990 年的雅虎和 1999 的 Google 在产品形态上都实现了让网络上的讯息变得更加互联,而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站的兴起却让讯息再次重回孤岛。

应用与应用之间的讯息壁垒时至今日仍然如高墙一般,将有价值的讯息圈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而在移动网络时代所诞生的公司也乐于相信这些内容是自己所独有的商业价值,不愿与他人分享。

更可怕的是,移动网络正在瓦解人们对有价值讯息的生产能力。

苹果将社会对网络产品的审美引向了直觉化的歧途,这在苹果最新推出的 Apple Watch 上达到了极致——即便是苹果这样的公司也不可能拿出黑科技,让用户能够在一个手表上进行更复杂的互动了。于是它推荐用户在无法回复和不知道该怎么回复的时候,发送一个此时的心跳到对方手腕上。

这一颠覆式的交互让人类所有用于描绘心理的辞藻都归于虚无,它是如此的直觉、直观以至于让用户仿佛返璞归真到了原始社会,让社交回归到无言的呼吸与心跳。纯洁得让人心碎,无用得让人心醉。

莎士比亚不可能在平板电脑上完成马克白,智能手机也不行,智慧手表也不行,智慧眼镜也不行。移动网络和我们可以预见的可穿戴设备像一只吸血鬼,它让每个人都可以消费有价值的内容,而从不产生任何有价值的内容。

 

All times gone

在人类讯息文明最为发达的时代,人类的文明正在发生断层。

百度空间要关闭了。

是的,这不是人类第一次关闭如此大规模的 BSP,我们之前还挥别过 MySpace、无名小站和 MSN Spaces。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用户虽不多,但影响力大到足以成为符号的部落格网站——比如博易、博客中国,还有牛博网。

每一次这样的关闭,都像是一次被迫的搬家。虽然无论是微软还是百度,为了体验这样那样的责任感都会指定好备份和迁移的路径。但是在不同的 BSP 或储存方式下转移,就像搬家中总会或多或少地丢失一些东西一样。

更何况,在部落格的黄金时代结束以后,绝大多数的部落格仅仅是存在着而并非仍然活着。更多的用户要等到强拆发生之后很久,才会面对着废墟想起自己曾经在某个地方有着一个热诚经营过的小窝。

当然,这样的天灾人祸在历史上总是不断地出现。

1900 年前,意大利沙诺河畔的一个小丘上,一场突如奇来的灾难毁灭了这座希腊人和腓尼基人所热爱的城市。庞贝古城一夜之间在维苏威火山掀起的波澜下沉入大地深处。

1700 年后,在考古队员的帮助下重见天日的庞贝古城遗迹中,包含着一些令人惊讶的羊皮纸卷。岩浆曾在这些古卷的旁边静静地流淌,除了边缘有一些烧焦,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

在感叹讯息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式穿越时空的同时,对于大多数阅读本文的人来说,连 20 年前使用的磁盘都不可能轻易地读取。

网络和云端在加速大众遗忘的速度,我们很难回溯到 1 年前社交网络上在谈论什么,很难找到 5 年前部落格里的讯息,很难找到 10 年前的影像资料,几乎无法读取 20 年前储存设备里的数据——但是我却能轻易地翻开家族相册看看 30 年前冲印的照片。

尽管 10 年前主流的影像文件相比起现在的 1080P 和 4K 来说,容量往往是不值一提的,然而在越建越多的服务器农场和越来越浓的“云”中,人们却抽不出哪怕一丁点的空间能为这些逐渐失去的讯息留下备份。

2015 年 4 月 21 日,在百度空间正式关闭的这一天,Wordpress 迎来了它 12 岁的生日。Wordpress.com 首页写着这样一句文案:Wordpress 占据网络的 23%。

没人会怀疑这个数字,只不过这也意味着网络上 23% 的内容将随着板主对他们的淡忘而在域名、服务器过期的时候永远地从世界上消失。

这些部落格没有墓碑,没有考古学家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 此图来自僵尸游戏 Left 4 Dead 一片著名的涂鸦墙,末日之后的人类在墙面上留言争论,在一个满是僵尸的世界中谁才是真正的怪物。而唯有一个可怜虫看到这一墙之后想念起了死去的网络。

(本文由 虎嗅网 授权转载)

2019-03-31 18:30:00

标签:   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商业产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Kotoo科技新闻网 Kotoo Kotoo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KOTOO商业产经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Kotoo Kotoo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KOTOO商业产经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