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KOTOO财情




处处无所不在、但几乎无往不失败的英特尔 Atom“原子小金刚”

2025-01-20 227


最近乡野流传某份 2022 年英特尔(Intel)桌上型处理器时程表,某颗 16 核心的产品是“8 大核+8 小核,耗电量上看 150W”,我们先不管这间首席财务官先前公开表示“10 奈米制程的利润比 22 奈米还低”的挤牙膏公司,还在做脱离市场现实的大梦,真实世界效果令人存疑的 8 个小核心,加上近期发表“3D 封装堆叠 1 大核 4 小核”的 Lakefield 处理器,让人又突然意识到英特尔“原子小金刚”(Atom)体系小型 x86 核心的存在感。

以 LPIA(Low Power Intel Architecture)为名的 2008 年问世的 Atom 处理器,是颠覆过往英特尔产品设计理念的奇特产物,打破 x86 处理器研发时程费时费力、开案到上市动辄 4~5 年的优良传统,要小、要省电、要便宜,高度模组化设计,大半沿用英特尔现有电路数据库,易于和消费性电子或网通平台 SoC 整合,缩短从初期产品概念到上市的产品开发周期,以更迅速灵活反应市场需要,并构成未来超级多核心 x86 处理器的技术基础,这也使其在英特尔越来越多样化的产品线处处无所不在,但也在这条踏上“破坏式创新”的路上,多半“无往不失败”,有愧原子小金刚的威名。

开发过热无敌铁金刚的团队打造没那么热的原子小金刚

Atom 出自英特尔在美国德州奥斯汀的研发团队之手,但这团队之前最有名的“丰功伟业”,在于变出“单核心芯片面积高达 213mm²、几乎是前代 Prescott 两倍、耗电量上看 166W”的 Tejas,这彻底失控的专案在 2004 年腰斩后,这票人就转向研发截然不同的 Bonnell(德州某个小山丘,暗示其产品定位)微架构,也就是 Atom 的由来。

英特尔在 2008 年先以代号 Menlow 的 Centrino Atom 品牌发表行动联网装置(MID)和超级行动电脑(UMPC)专用的 Silverthorne 核心,再推出双核心的 Diamondville 开辟低价桌机和笔电市场,风靡一时的华硕 EeePC 也从超低电压 Celeron 转向更便宜的 Atom,而不同厂牌的小笔电(Netbook)更纷纷顺势以 Atom 为产品心脏(AMD 也没缺席),直到 2013 年华硕和宏碁等厂商决定不再生产 Netbook,才结束一场造成大量呆滞库存的惨剧。

Itanium 解决方案联盟的“300 亿美元市场”闹剧

深入探讨 Atom 成败前,我们得先瞧瞧英特尔这间公司的独特思维模式,才会充分体会“天才造成的灾难是天灾”的伟大道理。

2005 年秋季旧金山英特尔开发者大会(Intel Developer Forum,简称 IDF,不是台湾的自制战机或以色列国防军),在旗舰处理器 Itanium 推广不顺当下,依旧没有放弃在高阶服务器市场鸿图大展的志向,拉了一大票脸上写着“老子已不想花大钱自己开发处理器”的服务器厂商,宣布成立 Itanium 解决方案联盟,并将投资 100 亿美元在 Itanium 生态系统,包含抢救五穷六绝的原生应用软件。英特尔对要烧这么多钱的“理论基础”很简单:价值 300 亿美元的高阶服务器市场,先投个 100 亿美元也赚得回来。

但自信满满的英特尔却忘了一件事:越高阶的企业硬件系统,处理器和系统芯片组占成本比例也越低,甚至还远不如储存相关元件,一般算个“十分之一”就暗爽到内伤了。换句话说,英特尔实际上争取的是“30 亿美元”份额,除此之外,英特尔几乎沾不上边,这对当时英特尔来说并非划算的生意。而后面剧情发展也如我们所知,Itanium 在英特尔内部逐渐边缘化,集中资源开发单一高效能 x86 微架构,同时满足服务器、桌机和笔电的市场需求,2006 年重新成为英特尔的处理器战略核心。

同样做着“抢占高阶服务器春秋大梦”的微软,2005 年追随 HP 终止 Itanium 工作站版本 Windows Server 还不打紧,2010 年公告“快速发展的 x86 服务器,同样也可以做到高阶服务器所需的延展性与稳定性,因此停止发展 Itanium 版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并购 Sun 的甲骨文(Oracle)更在隔年跟进微软的脚步,注定在 2017 年还只有 8 核心的 Itanium 9700 系列沦为末代皇帝的悲剧。

处理器战略改弦易辙后十多年,依然“前仆后继”重蹈覆辙,只是想像中整体潜在市场,很可能还远不如昔日看着口水流满地的高阶服务器,从未发生的“100 亿美元投资”,和英特尔日后在“创新市场”的挥霍金额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因一连串阴错阳差促成“x86 义和团”雄起

自认神功附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在 21 世纪的 x86 处理器市场因“对 x86 看似巨大的软件资源”的虔诚信仰而借尸还魂。但第一个带头揭竿起义的勇者,不是英特尔,而是长期竞争对手 AMD。

带领 AMD 缔造 K8 奇迹的技术长 Fred Weber 在 2005 年“为了寻求个人机会”离开 AMD 前没多久,曾公开表示:x86 指令集相容性的“额外税赋”已经不是高到不可忍受,看在个人电脑已经累积庞大软件资源的份上,x86 足以“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业界应该“x86 Everywhere”(很巧的是,IBM 正好在 2004 年推广“Power Everywhere”)。那这些“各式各样的需求”还有哪些部分是 x86 尚未染指的“净土”呢?就“向下扎根”,目标朝向多媒体播放器与掌上型联网装置的低耗电系统单芯片了。

AMD 在这方面并非懵然无知的新手,早在 2003 年从国家半导体手中并购源自 Cyrix MediaGX 的 Geode 嵌入式系统单芯片产品线,更早在 2002 年收购专注低电压 MIPS 处理器的 Alchemy。理所当然,这两边软件是老死不相往来,AMD 自然想要集中资源押注某一边,2006 年 6 月将 MIPS 部门售予和 AMD 颇有渊源的 Raza 微电子公司,并邀请其参加开放 AMD 处理器插槽的“Torrenza 计划”,为未来辅助运算器的选项之一。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英特尔在 1990 年代初期想在 Pentium 主板上,摆一颗第三方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 NSP(Native Signaling Processing)协助视讯影音加速的黑历史,也是英特尔 MMX 的先祖。

无独有偶,2006 年完成“战略重整计划”的英特尔,也殊途同归“三太子上身”,处处宣扬“CISC 之美”,疯狂至极的“x86 处理器显卡”Larrabee 成为让人难以置信的异形,更在 AMD 出售 MIPS 部门给 Raza 微电子的“两周”后,将发展自 DEC StrongARM 的 XScale 产品线,脱手卖给 Marvell。

是的,你眼睛没看错,英特尔本来手上是有 ARM 处理器,还曾寄予厚望,2002 年自行定义“Wireless MMX”指令集,但他们却自己放弃了,只因为“x86 义和团”深信“x86 将征服一切”。

当时两间 x86 处理器厂商如出一辙的壮举,还一度被外界解读成“手牵手一起去郊游……不对,退出行动通讯芯片市场”,但对家大业大的英特尔来说,多开几个“副本”并不是承受不起的负担,闯出 Tejas 大祸的德州奥斯汀英特尔处理器研发部门“孵化”中的原子小金刚,就肩负起在诸多充满“创坏式创新”的新兴应用领域,带领英特尔横扫千军的重责大任。

英特尔拒绝为苹果打造第一代 iPhone 处理器而错过整班列车

嘴巴说要冲要杀是一回事,但精神有没有一并“武装”起来,让自己决心贯彻演出激进的冒险脚本,那又是另一回事。英特尔曾一度因过度保守心态,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不敢出门面对洋鬼子的义和团”。

二战时间冒巨大风险入侵苏联的德军,先是过度遵守“正统战略”采取稳扎稳打的保守计划,造就来不及攻陷莫斯科的遗憾,接着不愿遵守“正统战略”发动高加索大冒险,而惨遭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最后又过度遵守“正统战略”,发动库斯克的大攻势,让德国任何尔后的防御都随之破产,赔上整场战争的胜利希望。这段血迹斑斑的战史,堪称英特尔 x86 义和团大冒险的殷鉴。

当苹果 2005 年开始将 Mac 从 PowerPC 转移到英特尔 x86 处理器后,当年首席执行官乔布斯(Steve Jobs)邀请当时英特尔首席执行官 Paul Otellini,设计一款供第一代 iPhone 使用的行动处理器,但却被后者拒绝了,英特尔只能在 2007 年眼睁睁看着 iPhone 成功开创智能手机市场蓝海。事隔多年,现已不在人世的 Paul Otellini 不得不被迫承认他错失了大好机会。

以二次世界大战来比喻,就好似德军痛失 1941 年冬季占领莫斯科的巨大胜利,并让后继的战争计划处处举步维艰,一步一步失去取胜契机。或换个角度,德国人的眼光只看到尽快击倒苏联,但却忘了隆美尔领导的北非德义联军,其实更接近高加索的苏联石油产地,更能迅速一刀插进斯大林红军的动脉。

或许当时英特尔高层并不认为 iPhone 会成功,大卖的 iPod 音乐播放器还不足以保证将苹果推到手机市场(初代 iPhone 给外界的刻板印象大致上是“可讲电话的 iPod”),但请别忘了,那时候市场还有 RIM / Blackberry、Windows Mobile 及 2005 年卖出“2 亿 6,500 万”支手机的 NOKIA,若非下意识立即反应“这东西不是我的菜”,就是“这些小东西的利润塞不满世界最大半导体公司的牙缝,我们投资世界最先进半导体制程的成本可是很昂贵的”。

这某种程度上算是企业文化的深远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死抱着“制造导向”思维的英特尔,在这关键性的转捩点,没有转换脑袋想法,又对自己出色的制造能力和“x86 软件的遗产”抱有莫名其妙的必胜信心,x86 不利于行动应用等新兴领域的先天缺陷,届时都将迎刃而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备多力分的英特尔越陷越深,让随着战线延伸而处处无所不在的原子小金刚,沦为无往不失败的败战处理角色。

从“处处无所不在”到几乎“无往不失败”

英特尔让 Atom 担纲“切入传统服务器与个人电脑以外所有市场的伟大使命”(某些更小型的物联网芯片就不在此限),考证 Atom“留下痕迹”的应用项目与相对应的产品代码,是一件让人有点抓狂的麻烦事,但从生老病死的历史脉络却可清晰看清“那些年,英特尔眼中梦想的未来”,意义不言可喻。更重要的是,这些失败的深层主因,并非 Atom 不好,而是英特尔构建的“使用者体验”无力满足市场最低要求。

迷你台式电脑(Nettop)

现况:苟延残喘,但这市场不是非 Atom 不可。

近年来有关心主板市场、没事闲逛电脑卖场的人,一定会察觉到一个隐隐约约的现象:小型的准系统电脑(Barebone),慢慢取代“纯主板”的地位,且还是主板厂商带头冲第一个,除了反映“从头到尾自行组装电脑”即将消逝为失传的民俗技艺,无论有没有 Atom,个人电脑和主板厂商欲尽其所能缩小桌机尺寸的企图,从来就没有改变,Atom 顶多降低实现这件事的困难度。持之以恒的削减发热量和耗电量,也并非 Atom 家族的专利,英特尔、AMD 的一般桌机处理器亦不可免俗,到头来也塞得进一样小的机壳,并保证有更好的“使用者体验”。

既然如此,那英特尔干么自找麻烦,冒着伤害企业利润的风险,让低价 Atom 抢夺自家标准桌机处理器的市场(主板业者亦“感同身受”)?所以 2011 年之后,除非真的有极严格的成本限制和体积门槛,英特尔对 Atom 心脏的 Nettop 态度越来越消极,是没到赶尽杀绝的地步,但说“放生”却也一点都不为过,毕竟没公司想跟财报营收过不去。

小笔电(Netbook)

现状:尸骨已寒。

Netbook 的暴起与暴落更是值得后世牢牢记取的重大教训(尤其对常一窝蜂乱冲的台湾厂商),“做出让人人都轻松买得起的小笔电”和“消费者是否愿意持续使用这样的小笔电”完全是两码子事。Netbook 的失败不外乎“糟糕至极的使用者体验”与“制造商无法赚取合理利润”,而 2010 年 iPad 催生平板崛起,与云端服务普及,更让小笔电毫无竞争优势,到头来只有爽到狂卖 Windows XP 和 Windows 7 授权的微软,连英特尔是否乐见低价芯片淹没整个市场、降低产品平均单价,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UMPC(Ultra Mobile PC)

现状:还没开始就死透了。

具 7 吋触控屏幕,早期操作系统为 Windows XP Tablet(可改为 Windows Vista),前身为英特尔、微软与三星合作的“Origami”(折纸)计划,优先定位为“商务人士的第二台笔电”。事后证明商务人士根本就不需要“将平板视为个人电脑延伸”的蠢主意。

但好笑的是,使用 Atom 处理器的 UMPC 机种,好像远不如 VIA 好找。

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

现状:有手机就好了我要 MID 干么?

使用 4.8 吋触控屏幕,支援 Windows Vista,亦可对应 Linux 体系操作系统,“利用无线宽频网络革新生活方式”的 MID 定位介于 PDA 与笔电之间的个人化随身携带上网装置,诉求比 UMPC 更“可携带”的多功能应用。

MID 在随身电子用品的竞合过程中,跟着数码相机、MP3 播放器、PDA 等一起被智能手机并吞,为了闪掉高昂的 Windows 授权费转向 Linux,更让 Atom 毫无利基可言,MID 瞄准的市场和设定的应用,早已塞了满山满谷的现成嵌入式 RISC 处理器。

智能手机

现状:苦撑数年仍难逃全军覆没的下场。

假如我们将英特尔 Atom 侵入新兴应用领域的大冒险看成德俄大战,那智能手机就是英特尔的“斯大林格勒”了,耗费莫大资源,拚死拼活“芯片半买半送”补贴手机厂商,咬牙苦撑数年,仍以惨败结案,最终一无所获。

笔者意外有过一支华硕 ZenFone 5,用了没多久就丢到一旁,后来闲置多年,用台币几百块卖给好友为缅怀英特尔手机的纪念品,原因不出“实在有够难用,简直糟不可言,电池续航力也严重不足”。

虽然当时大多数 Android 程式以跨平台 Java 撰写,但像游戏等急需高效能的应用,透过 NDK(Native Development Kit)产出的 ARM 指令集原生机器码,却必须借由二进制码转译层(Binary Translator)才能在 Atom 执行。就算论 Android 本身,因软件最佳化程度不足,和同期 ARM 芯片相较之下就较“卡卡”,更别提 iPhone 这位“强势对照组”了,搞不好 Google 还会打从心底偷偷抱怨“英特尔跑过来乱,反而削弱了 Android 手机阵营的总体竞争力”。

英特尔和 Google 必然想携手克服重重障碍(起码嘴巴会喊一喊),但好比前阵子联发科芯片的安全漏洞疑虑,因受灾户都是低利润的中低阶手机,手机厂自然不愿花费太多资源去维护软件品质,打从一开始就低价抢市的英特尔芯片手机,又何尝不会遭遇类似的困境?种种残酷的现实,让英特尔 2016 年认赔退出智能手机市场变成无可避免的结局,笔者还一直念念不忘 iPhone 7 里那颗英特尔 4G 基频芯片的“优异表现”,英特尔 2019 年被高通逼着卖掉 5G 基频调制解调器部门给苹果,更让人感受不到一丝一毫意外。

平板电脑

现况:继续有一波没一波。

做不好智能手机,也很难做好平板,当这块“Google 放手,Android 无力,苹果放大绝”的市场早已约定俗成“iPad 是唯一的安全牌”,为大规模组织重整计划一部分,英特尔 2016 年让“为手机产品线的延伸”平板装置系统单芯片,跟随智能手机一同退出江湖,也总算止血另一个“一年补贴厂商数十亿美元,让只会众多锦上添花歌功颂德的产业分析师纷纷叫好”的超级钱坑。

即使如此,英特尔仍不乏保有平板心脏“潜能”的 Atom 芯片,关键还是在苹果以外的平板厂商是否愿意买单,但动摇 iPad 的优势地位已是不可能的任务。

说到英特尔平板,还有多少人记得 MeeGo 操作系统?

嵌入式系统

现况:永远活得好好的。

一谈到“嵌入式系统”,严格说来英特尔这间几十年历史的老公司,还真的是靠这应用起家(他们很介意这档事),对他们来说,大从 Xeon 小到 Quark,没有任何产品是不能贴上“嵌入式”标签(以及延长技术支援年限的溢价),有没有 Atom 对他们没差。不过自驾车和物联网仍是英特尔念兹在兹的重点市场,更能耐高温又寿命更长的 Atom 处理器必定生生不息,但何时能够开花结果就无人知晓了,只能祝英特尔好运。

网络和家庭服务器

现况:凡努力者未必能留下痕迹。

塞了一堆 Atom 核心服务器处理器的高密度“Microserver”,如其说“服务器市场的确有将一堆效能贫弱的小核心,挤在易于维护管理的机架型机箱的诡异需求”,还不如说“从市场策略面来看,从源头斩断 ARM 摸入服务器市场的一切可能性”,英特尔一回到这块“传统主场”,就瞬间 180 度扭转手机平板市场的软件资源劣势,反过来按著 ARM 竞争者的头在地上用力摩擦。

今年初英特尔发表“瞄准 5G 基地台应用,将英特尔架构从核心扩展到存取端,进而拓展至网络最边缘”的新型 Atom 平台,Microserver 看来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我们可以静观其变,默默观望 x86 义和团能否在光辉的 5G 时代一举革命成功。

家庭服务器或网络储存设备(NAS)则是英特尔帮 Atom“相亲”(Match-Making)的另一焦点,微软锁定家庭上网的服务器应用,2008 年发表 Windows Home Server,可连结家中多台个人电脑、游戏主机、其他连网装置,经由 DLNA 媒体串流,并可集中管理档案,即时备份与资料复原等功能,英特尔也替 Windows Home Server 与 NAS 规划合适的 Atom 参考规范(将系统芯片组替换成具 RAID 功能的 ICH)与特殊主板规格。

但 2010 年,占 Windows Home Server 一半出货量的 HP 弃守此产品线,让此家用服务器版本的 Windows 陷入绝境,促使微软 2012 年中止发展,家用品牌 NAS 大厂也倾向因应不同应用情境,自行设计专属硬件平台,无须接受英特尔的“善意”,无疾而终,重回任由厂商放牛吃草的原貌。

高效能运算与人工智能

现状:x86 义和团的神主牌最后还是崩塌了。

x86 义和团的精神象征“x86 处理器核心显卡”Larrabee,2010 年“转进”高效能运算,接连以“骑士系列”代号的 Xeon Phi 产品线推陈出新,并在 2016 年换装 72 个 Atom 核心,2017 年再接再厉针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最佳化,连 10 奈米和 7 奈米制程新产品都放在产品时程表了。但好景不常,英特尔 2018 年终止“超级多核 Atom 骑士团”,据传因软件支援性普遍不佳、迟迟交不出无愧于账面理论的效能,是刺死骑士的最后一根长矛,英特尔就此走回“传统 GPGPU”路线,Larrabee 从此变成供后人凭吊的世界奇观。

机上盒(Set-Top-Box)

现况:难以为继的低利生意。

英特尔 2008 年秋季 IDF 发表第一代 x86 机上盒系统单芯片 CE3100(这之前是 XScale 核心的 CE2100),进军这由博通(Broadcom)和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共同垄断的“出货量很大,但单价利润极低,没足够的数量将无利可图”红海市场。

2009 年英特尔第二代产品从 Pentium M 核心更替为 Atom,在 IPTV 市场取得相当程度的销售量,像中华电信第二代 MOD MOD303 机上盒就是英特尔 Atom CE4100。但演进到双核心 Atom 第三代产品后,恐怕是基于串流服务普及,逐步削弱机上盒的需求量,价格竞争力也无力抵抗中资背景的竞争对手,英特尔没能继续维持这条产品线。至于曾经不可一世的意法半导体,更在 2016 年全面弃守机上盒市场,令人不胜唏嘘。

缆线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

现况:长期稳定需求,应该活得下来,但前提是部门不卖掉。

拜有线电视系统业者好长一段时间纷纷“装死”所赐,同轴电缆的网络服务在台湾并不算特别流行,但对美国之类的地广人稀国家,更适合长距离布线的同轴电缆却深受欢迎。英特尔 2010 年吃掉了 TI(德州仪器)缆线调制解调器芯片部门,2014 年推出改换 Atom 核心的 Puma 6,且过没多久在 2015 年发表 14 奈米制程的 Puma 7。

但是 2017 年,多款采用 Puma 6 的调制解调器却因“Atom 核心处理过多工作导致封包遗失”造成严重的网络延迟问题,让英特尔面对消费者集体诉讼,固件臭虫问题似乎也没有完美解决。姑且将此事件如何收尾束之高阁,我们只须期待新版 DOCSIS 4.0 规范的 Puma 8 会不会因此诞生──假若英特尔不打算卖掉这个部门。

番外篇:乏人问津的 IP 授权

现况: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推动 x86 Everywhere 的英特尔,当然也想“爱屋及乌”,巴不得天底下的系统单芯片都是“Intel Inside”,共同创造“英特尔与众多潜在竞争对手的共同胜利”,一同共享“丰沛的 x86 软件资产与生态系统”,东施效颦其他 IP 供应商,2009 年与台积电签署 Atom 处理器技术授权,确保台积电的代工客户可轻易整合 Atom 到其产品。

但随时间流逝,英特尔 Atom 授权仍乏人问津,2010 年形同停摆,死因众多纷纭,最常见的说法大概不外乎“英特尔欠缺经营 IP 授权业务的经验”、“相较 ARM,Atom 的竞争力不足”、“授权门槛太高”或著“没人想当第一只白老鼠”,但最有可能的病因是“英特尔的 DNA 和企业文化,让他们下意识无法跳脱自产自销处理器的既有思想框架”。

同场加映:AMD 山猫家族躲在游戏机市场加减赚

x86 义和团先驱 AMD 并没有闲着打嘴炮,也在 2007 年“起乩”,启动大核推土机(Bulldozer)搭配小核山猫(Bobcat)的双轨 CPU 策略,后者可视为 AMD 版的 Atom,市场定位也类似。最早 AMD 表订 2008 年就会有引进 Bobcat 产品,但可能因 2009 年出售晶圆厂之故,加上“有为者亦若是”预定以台积电为代工业者,拖到 2011 年初 Bobcat 核心的 APU 才问世。

台积电 40 奈米制程的 APU 和当时英特尔 45 奈米制程的第二代 Atom 相比,同为整合低阶绘图核心的双核产品,虽然产品推出时间晚了点,但论芯片面积(74mm² vs 87mm²)、单核心面积(4.6mm² vs 9.7mm²)、512kB 第二阶快取内存区块面积(3mm² vs 4.4mm²)、晶体管密度(4 亿 vs. 1 亿 7,600 万)、时脉、功耗与效能等,都毫不逊色,冥冥之中暗示未来 AMD Zen 处理器靠着台积电痛打英特尔的前景。

Bobcat 和后继台积电 28 奈米制程 Puma(美洲狮)和 Jaguar(美洲虎)仅“渗透”到 AMD 的低价产品线,没能像英特尔 Atom 那样“枝繁叶茂”,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Sony 和微软有志一同选择 AMD 为游戏主机的芯片供应商,而猫科动物的 AMD 小核心也跟着“鸡犬升天”成为总销售量累计超过 1 亿 5 千万台的游戏机心脏,也让 AMD 多了一条“细水长流”的现金母牛(另一边则是靠任天堂 Switch 卖出超过 5 千万颗 Tegra X1 的 nVidia)。

不过,Sony Playstation 5 和微软新世代 Xbox 将继续延续“AMD Inside”,但 CPU 核心转向 Zen 2,截至目前也尚未听闻 AMD 有研发新型小核心的计划,集中研发资源于 Zen 家族的意味极度浓厚,这世代的游戏主机很可能就是 AMD 猫科小核心的绝响了。

说来讽刺,英特尔内部 x86 义和团 2008 年积极宣传 Larrabee,不但积极跟显卡制造商洽谈产品开案,也企图让 Sony、任天堂和微软,使用 Larrabee 打造新一代游戏主机。江湖传言,当时 SCEI 代表取缔役社长、后来升任 Sony 首席执行官的平井一夫,曾受邀至英特尔总部,被 x86 义和团洗脑了整整一周,还好 Sony 后来没有发神经选择 Larrabee 为 PS4 的心脏,最后三大电玩主机的订单,没半张落在英特尔手上。

创新往往来自市场,并非只有产品

英特尔的原子小金刚的开疆辟土之路,处处受“坚持高毛利”既定观念束缚的英特尔,反复挣扎,狂卖高利润的 Xeon 给云端服务业者近 20 年的同时,却也“穿着衣服改衣服”挑战想像中充满无限未来的新兴市场,却统统铩羽而归。这间公司对自己制造能力的自负,笃信强大的制造能力终究将解决 x86 处理器的一切不利因素,却忘了所谓的创新往往来自市场,迎合市场需求融入生态系统,才有办法生存,这不是单单只有“产品”即可功德圆满。

以机上盒和缆线调制解调器为例,电信服务业者行之有年的 CAS(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服务商指定中介软件支援性和相关认证时程等等,能否 Time To Market 般使命必达?最基本的使用者界面,是否因软件最佳化程度不够,到操作顺畅度连价格不到英特尔一半的便宜芯片都不如的程度?林林总总细节,都不是世界最先进制程可处理的大哉问,没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连创新都谈不上,更罔论“现有 x86 的软件资源彻头彻尾不适用这些市场”。

放着摆烂十多年还可以出货到“2021 年 7 月”的 Itanium 还不打紧(当年英特尔内部力挺 Itanium 的 VMware 首席执行官 Pat Gelsinger 曾表示,Itanium 其实有赚到钱,看来离开英特尔后还是对此心有不甘),与英特尔擦身而过的 iPhone,更是“创新来自市场”的最佳例证。乍看之下,行动处理器的利润让英特尔看不上眼,但投入“破坏式创新”市场,难道重点只有眼前的短期利润吗?时间可以重来的话,英特尔还“胆敢”卖掉 XScale 吗?

“奇谋而短,短视近利,坚持高毛利,忽略市场生态”,是此时此刻英特尔的最佳写照,而死守传统软件授权模式,被 Android 活活打趴逐出手机市场的微软,果不其然,与同时期的英特尔“相互辉映”,同病相怜。

x86 指令集相容性并没有英特尔、AMD 想像这么有价值

英特尔(得加上老相好 AMD)对自身能力最致命的误判,在于没意识到“x86 指令集的价值是建立在微软 Windows,x86 处理器之所以享有高利润,更是来自“Windows 相容性的贡献”,也是因为微软 Windows 在个人电脑市场的超高市占率,才掩盖了 x86 指令集长期缺乏统一标准而制造不同厂商的相容性地雷。环顾历史,历来英特尔意图摆脱“Windows 防护罩”的野心,清一色无不以失败收场,就算有少数例外,也不是英特尔期望的战略胜利。

离开 Windows 的庇荫,贸然对八国联军(Atom 还真的可勉强分类成八块领域)发动突袭的 x86 义和团,下场不难想像,但 x86 义和团的起头者 AMD 却因“执行力不足”而因祸得福,现实就是比小说还离奇。

没有答案的大哉问:一开始就贯彻 Wintel 联盟路线,历史会改变吗?

历史不能重来,但如果英特尔、微软打从一开始就唇齿相依紧密合作──最起码在智能手机市场──英特尔不再浪费时间搞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棘手 Android x86,微软也不再汲汲营营于让 Windows Mobile 跨越 x86 指令集的界线,而 Wintel 手机为了微软商用软件与云端服务而生,历史发展的轨迹会不会就此改观?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大哉问,但我们绝对有充分理由相信:x86 义和团还是会活得好好的,这业界从来就不缺制作掺药神符水的大好材料。

(首图来源:英特尔)

2020-03-22 11:08:00

标签:   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商业产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Kotoo科技新闻网 Kotoo Kotoo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新闻网 KOTOO商业产经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Kotoo Kotoo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KOTOO商业产经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