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KOTOO财情




从 Pentium 回顾 x86 处理器到底哪里难做

2024-11-30 298


这些年来,相信各位闲闲没事,就会在网络各角落看到,不同领域的各路英雄好汉一直有相同疑惑:为何今天的 x86 处理器市场,台面上只剩下英特尔和 AMD 两家美国公司?顶多再加个存在感稀薄的台湾 VIA,和少人知悉的俄罗斯 Elbrus?对技术有点基础认知的人,多少会直接想到“x86 指令集很复杂很难搞,又有英特尔的授权问题,所以 x86 处理器非常不好做”之类的标准答案。

当然,更不乏某些夜郎自大的高论,像“就算 x86 指令集再复杂,控制单元也还是很好设计”、“微指令转译早就克服了所有 x86 指令集的瓶颈”等。拜托,“做出勉强能动的东西”和“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完全是天差地别的两件事,要不然你以为英特尔和 AMD 天文数字般的产品开发经费,都拿去填海了吗?

总之,高效能 x86 处理器之所以难做,混杂了诸多技术和商业因素,暗藏在台面下的细节非外人足以道也。但我们可以回到 x86 处理器最重要的历史转捩点:1993 年 Pentium 处理器,抽丝剥茧一般人难以察觉到的蛛丝马迹。

以“唯偏执狂得以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留名于世的英特尔创办人之一 Andy Grove 曾经说,2003 年的 Centrino 是英特尔的“第二个儿子”与“十年来最重要的品牌”,那“第一个儿子”和“十年前最重要的品牌”,想当然尔就是 1993 年的 Pentium 了。

Pentium 之名起源于希腊文的 Penta(意思是“五”),再加上拉丁文的 ium 结尾,意指“第五代 x86 处理器”,英特尔自此也不再使用 80×86 来定义处理器世代(要不然现在还真的讲不出来到底是“几 86”)。而 Pentium 也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转型为入门级低价处理器品牌,更不再受限于 1993 年的 P5,进而横跨历代英特尔的超纯量(Superscalar)x86 微架构。

原始 Pentium 里的 P5 处理器微架构,并没有像后继 Pentium Pro 的 P6 活得如此之长,影响又如此深远(到 2011 年 Sandy Bridge 才结束)。但 Pentium 问世的时机,却是众多历史机运的集大成:

  • “x86 处理器走向高效能化”。
  • “x86 开始与 RISC 正面竞争”。
  • “x86 指令集的缺陷让厂商感到棘手”。
  • “x86 处理器进军多处理器平台”。
  • “个人电脑市场因 Windows 95 的问世而蓬勃成长”。
  • “笔记型电脑即将逐渐普及”。
  • “英特尔默默埋下让擅长改良的以色列海法研发团队,主导 x86 处理器技术发展”。
  • “x86 指令集的相容性,成为其他竞争者的潜在障碍,也造成软件开发商的困扰”

这些因素交错,奠定了之后 25 年技术演进与市场发展的基础逻辑,连时下“AMD 处理器的核心太多,竟然造成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大麻烦”,也和 Pentium 留下的遗产,多少有些千丝万缕的纠结。

既然连 AMD Zen 成功的背后,都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解英特尔“Landmark”芯片 Pentium 的轨迹,将有助跳脱琳琅满目的技术行销名词,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x86 处理器世界观”,值得各位细细品味。

x86 指令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原罪

催生“计算机结构”(Computer Architecture)一词的“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为“电脑的基础语言”与“软硬件中间的界面”(Interface Between Hardware and Software),相同指令集的电脑理应可执行一样软件,具备彼此相容性,对电脑与处理器微架构(Microarchitecture)的未来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不同的时空背景,也会产生相异的指令集设计理念,没有绝对的优劣对错──x86 算是少见的例外,另一个则是 DEC VAX,两者的共同点只有“著毋庸议”的糟糕,英特尔 IA-64(Itanium)和 DEC Alpha 的激烈反动,足以证明连生父都如此厌恶小孩。

说到指令集架构如何影响处理器微架构的设计,这几年来最有名的实例,就是苹果利用充分掌握封闭平台的优势在“最短时间内驱逐 32 位元应用程序”,掌握 ARM 指令集迈向 64 位元的过程带来的改革与机会,让 A7 之后的自家 ARM 处理器,彻底为 64 位元的 ARMv8-A 量身订做,研发出一系列能同时有效处理更多指令的先进微架构。

所谓的 CISC(复杂指令集电脑)出自内存容量稀少、缺乏成熟的高阶语言编译器、大多数人使用语言撰写程式的时空背景,程式设计者寄望直接用透过微码(Microcode)组成功能强大的单一指令,像十进制数字和复杂字串处理等,撰写应用程序。

相较之下,RISC(精简指令集电脑)则是在“万事皆备”的环境,追求更快更便宜的电脑,将晶体管预算砸在“最经常被使用的简单指令和算子定址模式”的刀口上,尽量用硬件线路去取代微码,并借由强制仅载入(Load)/储存(Store)指令可存取内存,搭配大型化的资料暂存器与快取内存,填补处理器和内存之间越来越大的效率鸿沟。

时过境迁,在 x86 主宰云端资料中心、中低阶服务器、工作站、桌机一路到笔电的今日,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回想起“RISC 与 CISC 之争”曾发生在 1990 年代初期的史迹,但毕竟 x86 指令集公认是充满缺陷的产物,连当代最伟大的计算机结构教科书都“白纸黑字”并“烧录”于无数莘莘学子的脑中,而 AMD K5 的创造者更是用一句“毫无道理可循”(it just doesn’t make a lot of sense)一锤定音,几无争议空间。

让人满脸黑线的,只有动辄挥出“逆向思考全垒打”的大恩大德,将 x86 的市场胜利,视为“x86 指令集架构优良”佐证的天真论点,并时有所闻,连 ARM 都比 x86 更“内存存取密集”(Memory-Intensive)这种话都讲得出口。

我们先来瞧瞧当年 AMD K5 的总工程师 Mike Johnson 怎么评论 x86 指令集,由设计 x86 处理器的大师级人物(他本人的确是超纯量管线技术的先驱者,那份变成首本超纯量技术专书的史丹佛大学博士论文非常有名,附录更深度分析设计超纯量 x86 处理器的困难点)写出来的批评,特别有说服力,也一再被后人引述:

The complexity of the x86 is not an impassable barrier. The x86 really isn’t all that complex—it just doesn’t make a lot of sense…. The biggest weakness in the x86 instruction set is the lack of registers coupled with an extremely painful addressing scheme.

从这短短一段话,可看到几个重点:

“毫无道理可循”(doesn’t make a lot of sense):相较于指令编码程度统──4 Bytes(32 bits)的多数 RISC 体系,x86 指令集的格式和编码极度混乱,长短粗细肥瘦不一,从 1~17 Bytes 都有可能。影响所及,遍及所有的环节,从快取内存撷取指令、实作指令管线化,到处理器发生中断例外时要迅速储存执行状态并尽快回复等,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遗症,激增研制高效能 x86 处理器的门槛,也增加验证产品的时间与成本。

“缺乏足够的暂存器”(the lack of registers):一般 RISC 指令集都会定义 32 个通用资料暂存器(讲的精确一点是 31 个)或浮点运算暂存器,但 x86 在 64 位元和 AVX 之前,怎么样都只有少少的 8 个(因为要扣掉 ESP 和 EBP,说 6 个或许比较贴切)。当引进指令管线化和更先进的超纯量管线后,自然就激增了暂存器冲突的概率,这也是激发 x86 处理器拥有强大非循序指令执行(暂存器重新更名)与高效率内存子系统的主因。

“让人感到极度痛苦的定址模式”(extremely painful addressing scheme):定址模式讲得白话一点是“存取所需算子(运算的目标,例如某个暂存器或某个内存位址)的方式”,历经多年叠床架屋的 x86 定址模式,尤其是恶名昭彰的节区内存(Segmentation),不只加重产生有效位址的工作负荷,也激增整数逻辑运算(ALU)和控制单元的复杂度,“副作用”跟第一项“毫无道理可寻”可谓不相上下。

这些烫手山竽,就是 1980 年代末期和 1990 年代初期,众多企图研制高效能 x86 处理器的有志之士,包含不小心制造出这些“炸弹”的英特尔,不得不面对并设法克服的挑战,身为 x86 世界首颗“超纯量(Superscalar)管线”处理器的 Pentium,则是第一个提出的“有效解决方案”,英特尔为此付出了不小代价。

一个时脉周期执行一个以上指令的“超纯量管线”

近似近代工业生产线的概念,让所有人都“闲闲有事做”的管线化(Pipeline)一直是提高效率的最基本手段,80386 的预先指令撷取(Prefetch)已有雏型,而 80486 是 x86 世界首款真正达成指令管线化的处理器,为了确保内存跟得上运算需求,也配置指令/资料共用的第一阶快取内存,虽然真正“每个时脉周期都可稳定输出”者,也只限于简单的整数逻辑运算指令。

套句台湾某前总统被骂翻的名言:一个便当吃不饱,你可以花钱买第二个。执行一个指令不够多,当然得想出办法硬塞第二个。“一个时脉周期内执行一个以上指令”的超纯量管线(Superscalar),早在 1965 年发迹于 RISC 始祖的 CDC6600,1980 年代陆续出现在 RISC 处理器,如 1985 年 Power 前身的 IBM“America”计划(也是“超纯量”一词由来)、1988 年 Motorola MC88100、1989 年英特尔 i960CA、1990 年 AMD 29050 等。各位绝对没看错,英特尔、AMD 也做过 RISC 处理器。

指令管线化、超纯量管线、非循序指令执行、大型化快取内存等常见的效能加速手段,清一色优先降临 RISC 处理器的原因,也很简单:RISC 指令集的单纯性与简洁性,让设计者更轻易导入这些技术,并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产品开发与验证。

1990 年代上半期,一提到高效能处理器,几乎都由 RISC 独领风骚,像至今硕果仅存的 IBM Power、HP 的 PA-RISC、SGI 的 MIPS、Sun 的 UltraSPARC、Fujitsu 的 SPARC64 及充满传奇色彩的 DEC Alpha 等,这也是“RISC 优于 CISC”的理论基础。

但“理论”是一回事,不代表 CISC 的 x86“实务上”做不到,更何况又是拥有一整支庞大“研发军队”的英特尔,革命性的第五世代 x86 处理器 Pentium 在 1993 年 3 月 22 日登上历史舞台,不只要迎击来自 AMD、Cyrix、NexGen(被 AMD 购并,Nx686 变成 K6)的竞争产品(之后还多出 Centaur 和 Transmeta),更要面对 AIM 联盟(Apple、IBM、Mororola,不是美国的空对空导弹)PowerPC 的挑战,后者享有威镇四方的“RISC 王者”IBM Power 当强大后盾,市面更不乏“专书”鼓吹 PowerPC 相对 x86 的优越性,把 Pentium 批评得一文不值。

更扯的是,意图抢夺英特尔势力范围的 IBM 还开发了“脚位与 Pentium 相容,可以同等效率硬件执行 x86 程式码,并兼具 32 / 64 位元 PowerPC 指令集相容性”的 PowerPC 615,要不是微软可能觉得难搞,不符成本效益,拒绝支援这颗处理器,导致永远无法量产,英特尔的处境会更危险。至于 PowerPC 615 取消后,研发团队就投靠 Transmeta,接着就无疾而终了。

也许各位难以想像“为什么 x86 会受 PowerPC 威胁,不是属于不同市场吗”,但此时此刻,没半个正常人会将连服务器市场边都沾不上的 x86 和“高效能”三个字联想在一起,甚至连那时候英特尔内部,都很少人愿意相信 x86 还有未来性,否则也不会出现 IA-64 指令集和 Itanium 处理器了。况且微软 1993 年 7 月发表未来操作系统基础的 Windows NT,打从一开始就同时支援 x86、MIPS 和 Alpha 三版本,之后还加码 PowerPC 和 IA-64,“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意图太明显了。

换句话说,英特尔当时的战略地位,并不像今天如此牢不可破,更早在 1990 年同步启动第六世代 Pentium Pro 研发案,完全没有承受失败的本钱与余裕。

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Pentium 是如假包换的 x86 世界首款超纯量处理器,可在同一个时脉周期内执行最多两个指令,整体结构近似双重管线的“放大发展版”80486,但也因扛着 x86 指令集的原罪,由外到内付出了不少代价。爬文至此,建议各位回头复习一次 Mike Johnson 评论的 3 个重点,你一定会更有感触。

我们光从初代 Pentium(P5)的晶粒图,即可清楚看到 x86 相容性的代价:大型化的快取内存(尽管实质容量不高,但内部结构却出奇复杂)、巨大的指令撷取单元、解码与复杂指令微码控制单元(Complex Instruction Support),这也是日后所有高效能 x86 处理器的共同特色。

指令/资料分而治之的第一阶快取内存:x86 指令集因缺乏足够的资料暂存器,且包含了大量“暂存器/内存互通有无”与直接以内存为运算目标的指令,不像 RISC 的“载入/储存”架构“一次从内存抓了大量资料进来,算完后再一次性丢回内存”,特别需要强力的内存子系统,所以采用指令/资料分开的第一阶快取内存,确保两边足以喂饱个别的需求。而 Pentium 的指令快取和资料快取,更是各自大有文章。

前面有提及“x86 指令最大长度是 17Bytes”,Pentium 第一阶指令快取的内部结构,是以两个最小存取单位 16Bytes 区块,组成单一 32Bytes 的快取线(Cache-Line),假若发生最糟糕的情况,17Bytes 长度的指令“横跨”了两条 32Bytes 快取线,但仍希望一次撷取到指令管线,那该怎么办?Pentium 导入跨指令线分离式撷取(Split Fetch),可连续读取横跨边界的两条 16Bytes 最小区块,而指令读取缓冲区也是 4 倍于 80486 的 128Bytes,以确保撷取指令的效率可“喂饱”两条管线的指令解码器。

顺便对照一下从 NexGen Nx686 发展而来的 AMD K6。AMD 取消了两倍核心时脉的第一阶快取内存,但除了既有的预先解码位元(Pre-decoded Bits)用来标定指令边界,再追加第二个指令存取埠,以应付这种状况。反正各家厂商都各显神通,直到可降低指令解码器使用率的微指令快取(uOp cache)同时成为英特尔和 AMD 的制式武装为止。

资料快取亦不遑多让,资料快取具备 3 个存取埠,可同时应付来自快取资料一致性协定与双重执行管线的需要,更进一步将每条 32Bytes 快取线,切成彼此交错的 8 个独立 4Bytes“Bank”,只要两个资料存取需求不会同时使用同一个 Bank,即可在单一时脉内搞定。这是计算机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尝试,但这也大幅加重了快取内存的复杂度,也连带不得不强化配置资料快取的虚拟/实体位址转换缓冲区(TLB,Translation-Lookaside Buffer),并新增判断 Bank 是否发生冲突的功能电路。

巨大的微程式只读内存:基于“加速常用的简单指令”的理念,Pentium 的指令解码器可直接硬件解码大多数“暂存器→内存”与“内存→暂存器”之类的“相对简单”运算指令,但 x86 历代累积下来的庞大复杂指令,还是需要动用微码组成微程式产生控制讯号。

Pentium 的单一微码字元长度是 92Bits,总共存放了 4K 数量。换言之,产生了高达 47kB 容量的只读内存(ROM)空间,还远多于第一阶快取内存的容量(8kB+8kB),相当惊人,老旧指令相容性带来的巨大负担,由此可见一斑,这就是维持回溯相容性,所必须付出的昂贵代价。

4 个输入的位址计算单元:一套所谓“复杂”的指令集,除了不规则的指令编码长度,乱无章法的算子定址模式和内存定址,更是必备的条件(可回顾一下 AMD Mike Johnson 讲过的话)。实现高效能的超纯量管线化 x86 处理器,并非只需弄好管线前端的指令撷取、解码,与执行阶段的存取内存,高效率的有效位址计算(Address Calculation)能力,更是 x86 有别于 RISC 体系的一大差异点,坊间人云亦云、积非成是的“x86 处理器只有指令解码器比较难做”完全是大错特错的误解。

为了加速内存位址计算,让执行单位尽快得到“运算目标”,Pentium 的两条指令管线个别有一套 4 个输入值的加法器(4-Input Address Adder),对应 x86 指令集产生有效位址的 4 个数字:

  • 节区描述器(Segment Descriptor)提供的基底值(Base)。
  • 来自通用暂存器的基底位址(Base Address)。
  • 取自通用暂存器的索引值(Index,再加上scale)。
  • 指令编码附上的的移位值(Displacement)。

因此部分仅支援 3 个输出值的 486,需耗费两个时脉周期完成位址计算的复杂指令,Pentium 只需一个时脉周期即可,更利于管线化执行指令。

但惨剧尚未划下句点,x86 的节区内存(Segment),必须强制检验每个节区的大小,确保内存算子落在节区描述器所定义的内存范围内。80286 时代的保护模式,节区描述器会影响节区位置与体积的参数,总计有:

  • 32 位元基底值(Base)。
  • 20 位元范围值(Limit)。
  • 范围值单位 Page 或 Byte(前者上限 4GB,后者则 1MB)。
  • 针对堆叠(Stack)资料结构的向下扩展(Expand-Down)字段。

处理器需采取不同的方式计算最高与最低位址,结果 Pentium 的两条指令管线,为此个别又得“再”加上一套 4 个输入值的加法器(4-Input Segment-Check Adder),为检查节区正确性之用,而 486 的情况如上述位址产生器,须耗费更多时脉周期做这件事。

为何“位址计算单元”一向是历代 x86 处理器增加执行单元的重头戏,原因就在此。Windows 95 刺激个人电脑普及的年代,“32 位元最佳化”的 Pentium Pro 被批评“16 位元效能不佳”就因动到资料节区暂存器的指令,无法被非循序预测执行,会让随后的指令上演大塞车,到了 Pentium II 才修正。即使假以时日,这些老旧包袱的使用率只会越来越低,也早不再是改善效能的重点,但也没人胆敢冒着牺牲软件相容性的风险,根除这些历史遗迹。

正面对决 PowerPC 且落居下风

相较于同时期且较早推出的超纯量 RISC 处理器,就可明显看出 x86 指令集的复杂度造成的负面影响。

以 1993 年秋季上市的 IBM PowerPC 601 为例,晶体管数目仅 280 万,采用 0.6um(600nm)制程时的晶粒面积仅 121 平方毫米,却有比晶体管 310 万的 Pentium 更高的 80MHz 时脉、更大一倍的 32kB 指令/资料共用式第一阶快取内存,与 1.5 倍的指令执行能力,而采用 0.8um(800nm)制程的初代 Pentium 是一颗 16.7×17.6mm、294 平方毫米的巨大芯片,完全瞠乎其后。英特尔当时就表示,相较于同等级 RISC 处理器,Pentium 有约 30% 晶体管都“贡献”给 x86 指令集的相容性。不难想见那时候的“RISC 十字军”有多 high。

而 Pentium 的双重超纯量指令管线也是限制重重,只有主管线“U Pipe”可以执行所有的 x86 指令,副管线“V Pipe”仅能负责比较简单者,而要这两条管线一起动,还需要依循指令配对规则,讲白了就是“两边都要跑简单指令”,且涉及暂存器和内存两边资料互相搬移的指令也无能为力,就是要强迫其中一条管线“发呆”两个时脉周期给你看。PowerPC 601“理所当然”比较没有这样的烦恼。

80×87 浮点指令集更是 x86 处理器追求高效能浮点运算的罩门,因“英特尔内部沟通不良”(英特尔美国加州总部和以色列海法之间实在太远了,1970 年代末期的联络手段又没像今天这么方便)诞生的“极度愚蠢”堆叠式(Stack)暂存器架构(附赠让人摸不着头绪的 80 位元延伸双倍精确度浮点格式),强迫多数浮点指令的算子,其中一个非得指定放在堆叠暂存器的顶端不可。

英特尔在 Pentium 加入 FXCH 指令用来交换置顶暂存器,原本仅内建一组浮点运算单元,管线不能同时执行两个浮点运算指令的 Pentium,简单的浮点运算指令可和 FXCH 一同塞进两条指令管线,但实际上也只有执行一个有效浮点运算,况且后头接连着的整数指令,都会被延误最少一个时脉周期。

判断分支条件需“借用”整数运算通用暂存器与执行单元,则是 80×87 另一个弱点,从一个浮点运算设定条件码、将浮点运算的执行资讯搬移至通用暂存器、传送至条件码暂存器,再依据其结果,启动正常的分支处理流程,Pentium 整整耗时 9 个时脉周期。当然可透过“插入”其他整数指令来降低效能损失,但无法弥补当执行条件判断密集的程式,整数浮点单元之间反复“踢皮球”的伤害。

这些在今天只会让人觉得很荒谬的往事,让 Pentium 的浮点性能仍远远不及同时期的 RISC 处理器,只能在 x86 的世界当大王,这宿疾到了新一代 Pentium Pro 依旧无解,同期 MIPS R10000 的 SPECfp92 浮点效能还是 Pentium Pro 的“3 倍”以上,还因为 PowerPC“外挂”AltiVec 而一度被拉开差距到差点看不见车尾灯的程度。

直到 Pentium III(Katmai)开始扩充 SIMD(单一指令,多重资料流)浮点指令集 SSE、初代 Pentium 4(Willamette)的 SSE2 新增双倍精确度浮点格式,一路到 Sandy Bridge 的 AVX,引入 VEX(Vector Extension)标头,一口气解放了过去 x86 指令编码带来的重重枷锁,才算功德圆满。

但即使看似出师不利,x86 指令集的沉重包袱,并未让英特尔就此停下脚步,依然持续精进 Pentium 处理器,就算没有一鼓作气打开天堂大门,却也让紧闭已久的门缝渗出充满希望的曙光。

从企图杀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服务器市场,预期 Windows 95 激发个人电脑市场爆发性成长时,补足高效能桌机和笔记型电脑需要的基本功能,到迎合“多媒体”的新潮技术行销名词,无不是英特尔 1990 年代初期念兹在兹的技术发展重点。这些努力的痕迹,统统一字不漏深深刻在 Pentium 和整个计算机工业的历史上。

原汁原味的多处理器支援性

“多处理器支援性”是进入工作站与服务器市场的最低门槛入门票,而 Pentium 则是 x86 历史上首度“原生支援(Glueless)多处理器”的先行者,但严格说来,这到了 0.5um 制程的第二代 Pentium(P54C)才实现,而在此之前,也并不是没有“多处理器 x86”的存在,只是需要外挂特制的系统芯片组,或连操作系统都要特殊版本。

一个便于实作的“无需外挂额外芯片”(Glueless)的多处理器(或多核心)环境,需具以下条件:

  • 分配、协调各 I/O 周边装置存取处理器需求的能力,发出中断(Interrupt)时,知道该由哪个处理器负责:标准化的中断处理机制。
  • 快取内存资料一致性协定(Cache Coherence Protocol):回写式(Write-Back)快取内存常见的 MESI(Modified, Exclusive, Shared, Invalid)协议。
  • 低成本多处理器系统的根基:可让多处理器共享的系统总线。

3 项条件之一,最重要者莫过于第一项。1983 年,17 名因英特尔极具野心的“32 位元微电脑大型主机”iAPX432 计划失败而离职的员工,创立的 Sequent Computer Systems(1999 年被 IBM 购并,研发高阶英特尔处理器的系统芯片组),就曾推出一系列采用 80386 与 80486 的多处理器产品线,但这些所费不赀的专属方案,仰赖特制系统芯片组与特化过的操作系统,才能正确的将系统中断(System Interupt)传送到各处理器,多处理器 x86 平台仍缺标准化的中断处理机制,并非可长可久的解决之道。

1993 年 10 月 27 日,也是初代 Pentium 发表后的半年,英特尔首度公开第一版“多处理器规范”(MPS,Multi-Processor Specification)与最重要的“处理器本地端先进可程式化中断控制器”(Local APIC,Local Advanced 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与 I/O 专属的 I/O APIC,取代老旧的 8259 PIC。

每个 Pentium 或 80486 处理器起码要有一个 Local APIC,与系统 I/O 芯片组的 I/O APIC,透过独立于系统总线的 3 位元 APIC Bus,I/O APIC 将周边装置的中断需求传递给处理器的 Local APIC,以决定中断服务需求该指派给那些处理器,踏出了低成本多 x86 处理器系统的第一步。

英特尔的竞争对手并非没有替代方案,1996 年上市的 Cyrix 6×86 依据 OpenPIC 规范,支援自家定义的 SLiC,但也只有 VIA 的 Apollo 芯片组对应此规格,基本上“有跟没有一样”,而 AMD 的 x86 多处理器环境,更是要等到 1999 年采用 Alpha EV6 总线、理论上最多支援 14 颗处理器的 K7 了。

不过初代 Pentium 并未内建 Local APIC,同时期系统芯片组也没有 I/O APIC,要打造多颗 Pentium 平台,每一颗 Pentium 需外挂一颗单价高达 26 美元、兼具 Local APIC 与 I/O APIC 两者功能的 82498DX,I/O 也需动用一颗。换句话说,双处理器系统就需要用到 3 颗,怎么看都不算便宜,还会占用不少主板空间。

后来 0.5um 制程的第二代 Pentium(P54C)变成史上第一颗整合 Local APIC 的 x86 处理器,对应的系统芯片组也陆续在南桥(South Bridge)内建 I/O APIC(未内建者,可选配专用的 82093AA I/O APIC),总算让双 Pentium 摇身一变,成为“Glueless”的多处理器平台。

受制于缺陷重重的系统架构,如效率不足的系统总线、处理器缺乏非循序内存存取能力、处理器共享外部的第二阶快取内存让总线问题更加雪上加霜等等,并未让 Pentium 在服务器市场取得重大突破,到了 Pentium Pro 面世后才迎刃而解,开启 Xeon 统治服务器市场之路,那又是另一段截然不同的故事了。

决定处理器核心/执行绪上限的 Local APIC 与闯祸的操作系统支援性

处理器核心持续激增的今日,Local APIC 最重要的角色在于决定处理器的核心与执行绪上限。原先最早的 APIC 上限是 15,2000 年 Pentium 4 开始出现的 xAPIC(将 APIC 的 3 位元专属总线直接“融入”系统总线的通讯协定,避免 APIC 运作时影响内存存取效能)增加到 255,2008 年 Nehalem 的 x2APIC 更多达 4294967295,可视为“无限大”。

假如各位想多学些对亲朋好友炫耀的“无用知识”,稍微花点脑筋,牢记一下这 3 个数字的由来:

  • APIC:Pentium 和 Pentium Pro(与 Pentium II、Pentium III、P6 核心的 Xeon)动用 Local APIC 的 ID 暂存器 24-27 四个位元,16 进位的 0xF(10 进位制的 15)用做广播,所以 24−1=15。
  • xAPIC:Pentium 4 到 Penryn 用到 Local APIC 的 ID 暂存器 24-31 八个位元,16 进位的 0xFF(10 进位制的 255)用做广播,所以 28−1=255。
  • x2APIC:Nehalem 开始使用存于 MSR(Model-Specific Register)的 32 位元 x2APIC ID,16 进位的 0xFFFFFFFF(10 进位制的 4294967295)用做广播,所以 232−1=4294967295。

但账面上的“理论值”让人看得很爽是一回事,微软这些操作系统厂商是否乖乖买单又是另一回事。很不幸的,AMD Zen2 世代 EPYC 与 Threadripper 将单颗处理器的实体核心术/逻辑处理器,一举推进到 64 核/128 绪,就变成微软 Windows 的灾难了。

一台 2 颗 EPYC 7742 或 7702 的服务器,拥有 128 个处理器核心和 256 条执行绪,但是 Windows Server 2016 和 2012 R2 并不支援“AMD 新型平台的 x2APIC”,无法吃下这么多逻辑处理器。

事实上,根据微软的 EPYC 性能调校文件,Windows Server 2019 之前的旧版 Windows Server,只能支援 2 颗 48 核心的 EPYC 和 192 个逻辑处理器。安装 2019 年 9 月前的 Windows Server 2019,也需要事先在 BIOS 关闭 x2APIC 和多执行绪,安装完毕并装完所有的系统更新档,重新开机进 BIOS 恢复功能,才能在工作管理员的效能选单看到全部 CPU。

再次同场加映 AMD。刚好前阵子 Anandtech 有特别报导的 EPYC 在 Windows 10 发生的灾情(尽管这和 APIC 没有关系)。Windows 系统核心会预设 64 个 CPU 组成一个“Windows Processor Group”,当逻辑处理器超过 64 个,会将多出余数包成另一群,像一颗 64 核/128 绪的 Threadripper,就会变成一颗实体 CPU 有“两包”64 个逻辑处理器。

但 Windows 10 要企业版(Enterprise)才提供此功能,家用版(Home)和专业版(Professional)会将“满出来的部分”,误判为占用另一个处理器脚位的实体 CPU,意思就是误解成“两颗”处理器的系统,将误导操作系统的执行绪排程,降低系统效能,这时关掉多执行绪,很可能表现还比较好。

在计算机的世界,任何“看起来很棒”的技术和功能,无不是“软硬兼备”的成果,当入手顶规的硬件时,也请多多关心手上的软件环境是否可发挥最高效益。笔者现在都可以猜到花大钱买 TR 3990X 的“长辈”急着升级 Windows 10 企业版的画面了。

“让人比较有感”的指令集扩张

如果能让笔者选择,其实 x86 指令集扩张史中最重要的一幕,绝对是迈向 32 位元的 80386、虚拟 86 模式(Virtual 8086 Mode)与具备分页表的虚拟内存。但事隔多年,印象最深刻的,依旧对个人电脑市场规模爆炸式成长、使用者急速增加的 1990 年代,英特尔在 Pentium 家族干的一堆好事,包括极具历史意义的第一次 SIMD 扩张:MMX。

相信各位不可能不知道 CPUID 这经常用来辨识处理器厂牌、功能、版本与规格的好工具,但你们知道背后作这件事的“CPUID”指令,就是从 Pentium 开始登场的吗?众多程序员计算指令执行周期数的 RDTSC(Read Time-Stamp Counter),也伴随着 Pentium 而生。用在操作系统避免不同执行绪同时对共用资源读写“互斥锁”的 CMPXCHG8B(Compare and Exchange 8 Bytes),也是小有名气,Windows XP 就是因这个必备指令,无法执行于 Pentium 之前的所有 x86 处理器。

前面有提到 MSR(Model-Specific Register),意指在 x86 架构处理器中,一系列用于控制处理器执行、功能开关、除错、追踪程式执行、监测处理器效能等功能的暂存器。MSR 的雏形始于 80386 和 80486,到了 Pentium,英特尔新增 RDMSR(Read MSR)和 WRMSR(Write MSR)指令用于读写 MSR,使其真正的实用化。此外,软件可透过前述的 CPUID 指令,查询处理器可支援的功能,并确认这些功能对应的 MSR 是否存在。

同时英特尔在 Pentium“复刻”笔电专用的 80386SL 和 80486SL 处理器,那独立于真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干了哪些好事,连操作系统都不知情的系统管理模式(SMM,System Management Mode)。英特尔制定 SMM 的初衷,在于让笔电 OEM 厂商自订必备的电源管理与周边装置管理,如为了省电,动态关闭用不到的周边设备,需要时再重新启动等,将 SMM 从“特殊武器”提拔成“制式装备”,暗示英特尔认定笔电即将普及化的未来。

顺道一题,相对于 x86 指令集在节区定址定义 4 层权限的 Ring 0 到 Ring 3(数字越小权力越大),SMM 的权限经常戏称为 Ring -2,那 Ring -1 跑到哪去了?答案是 x86 硬件虚拟化技术用来拦截“在使用者模式仍会更动系统底层的危险指令”的 Hypervisor 权限。

这些指令集扩张看似微不足道,远不如那票 SIMD(MMX、SSE、SSE2、SSE3、SSE4、AVX、AVX-512)“华丽壮大”,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同为“高效能处理器不可被分割的一部分”。但 Pentium 史上最知名的指令集 MMX,就是一场欢乐异常的连续剧了。

为了 MMX 让 Pentium 被迫大兴土木、脱胎换骨

Windows 95 带动个人电脑的多媒体需求,英特尔自然不能免俗,势必要让处理器跟“多媒体”沾上边,试图推动主板加挂一颗来自第三方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门处理即时性影音应用程序。但因为 NSP 的运作模式是独立于操作系统的化外之民,等于需要操作系统开后门,微软为此拒绝买单,因此胎死腹中,才出现了 MMX。

打从英特尔在 1996 年,抛出 MMX 这从未讲清楚说明白的“无意义技术行销商标”,全名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先后出现 3 个版本:

  • MultiMedia eXtension
  • Multiple Math eXtension
  • Matrix Math eXtension

名称怎样不重要,各位只要记得一件事:为了操作系统相容性,MMX 指令集借用 x87 浮点运算暂存器(80 位元中的 64 位元)的 SIMD“整数”运算,这样就够了。英特尔定义全新 SIMD 暂存器,从 Pentium III“Kaimai”的 SSE(KNI,Katmai New Instructions)才开始。

指令集的编码空间毕竟有限,英特尔要从哪里挤出这 57 个指令的位置?英特尔将脑袋动到“0Fh”开头的运算码(Opcode),这却造成前所未见的麻烦:过去 0Fh 的主要用途“当处理器的解码器收到时,自动将该指令执行流程跳到外挂的辅助处理器”,当初英特尔就靠这招来处理 8087 浮点辅助处理器,0Fh 开头的 x86 指令都不是什么“需要追求效率”者,也因此,Pentium 的指令解码器也没有特别“关照”它们,意味着难以迅速完成解码 MMX 指令的重责大任。

主导 Pentium MMX(P55C)研发的以色列海法团队,不得不大兴土木,将指令管线深度从五阶延长到六阶,争取足够的指令解码时间。多这一阶并非有害无益,因为执行单元将有更充裕的时间存取资料快取,并缩短电路的关键路径,利于提高时脉,让 Pentium MMX 最终可到达 300MHz,比前代 P54C 多出整整 50%。

但延长指令管线也带来更严重的分支预测错误代价,英特尔索性将“管线深度长达 12 阶”的第六世代 Pentium Pro 搭载的双层动态分支预测与副程式返回位址缓冲区等先进技术,原封不动的逆向移植到 Pentium MMX,亦倍增快取内存和资料写回缓冲区,转换虚拟和实体内存位址的 TLB,也强化为可同时处理两种不同分页大小的版本,种种改进项目仿佛威而刚,让吃下蓝色小药丸的 Pentium MMX 摇身一变成“5.5 代”x86 处理器。

为了减少耗电与发热,英特尔将 MMX 执行单元与实体暂存器独立于 x87 浮点运算器,执行 MMX 指令时,因指令集定义“逻辑上 MMX 和 x87 浮点无法同时执行”,可关闭“吃电如喝水”般的浮点单元以节约电力,可是结合加倍的快取内存和种种增强方案,P55C 晶体管数从 P54C 的 330 万激增到 450 万,制程从“不计多出 10% 芯片面积以追求最高时脉”的 350 奈米 BiCMOS 改进为“自此英特尔转向追求更低成本并降低耗电”的 280 奈米 CMOS,芯片面积和制造成本仍足足比 P54C 多 50%。

Pentium MMX 在 1997 年 1 月上市没多久,同年 5 月同样支援 MMX 的 Pentium II 就以“塑胶大弹夹”外观,现身于各地电脑卖场的玻璃柜,无论怎么看,Pentium MMX 都是过渡期强烈的尴尬产物。

(Source:Flickr/Andy Rogers CC BY 2.0)

但 Pentium MMX 对英特尔在以色列海法的研发团队而言,却是极为重要的历史里程碑,建立起“擅长精炼现有架构压榨更多价值”的名号,接连重塑 P6 微架构成为 Centrino 心脏的 Pentium M(Banias, Dothan)、当英特尔在 Pentium 4(NetBurst)惨遭滑铁卢的危急存亡之秋端出 Core 2(Merom, Conroe, Woodcrest)救驾成功、融合 P6 与 NetBurst 之长的 Sandy Bridge 终结 AMD K8 的辉煌岁月、直到“奋六世之余烈”集大成的“终极 x86 微架构”Skylake,清一色都是出自以色列海法团队的不朽杰作。

x86 指令集长期欠缺标准造成竞争对手与软件开发商的困扰

Pentium 的“历史地位”倒是值得另外添一笔:x86 指令集欠缺公开业界标准,搞死不少人的陈年旧账,终于正式浮上台面。

Pentium Pro 总工程师之一的 Robert Colwell 回忆录《The Pentium Chronicles》说过,开发一颗 x86 处理器,最艰钜的挑战在于“如何保证可相容所有旧程式”。特别早期 x86 处理器,很多未定义的运算码(Opcode)并没有遮掉,被人发现又拿来用了,以后的处理器开发人员就只能乖乖想办法“塞”进去,前提是你也要知道这些陷阱到底藏在哪里。

各位是否天真的以为所有 x86 处理器厂商的产品,都保证彼此相容,可执行一模一样的软件?很遗憾的,这种好事从来就不存在英特尔统治的 x86 世界(最起码,前阵子让 Linus Torvalds 大暴走的 AVX-512,AMD 现有产品也是付之阙如),英特尔在 Pentium 时代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例证,让初版使用者手册描述新增指令的“附录 H”故意保持完全空白,英特尔的竞争者与软件开发商纷纷变成倒楣的苦主。

英特尔并不像那票会定期推出版本演进与相关规范的 RISC 指令集(有关心 ARM 的读者应该很清楚)、积极推广自家指令集给其他潜在竞争对手,而是完全不管其他人死活。想研发 x86 相容处理器的有志之士,假若没有跟英特尔签订互相授权协议,只有两条路可选:乖乖用电子显微镜默默研究英特尔处理器的晶粒,尝试逆向工程,要不然就干脆不支援不顾相容性,碰到就视为非法指令,剩下的烂摊子就丢给操作系统厂商伤透脑筋了。

像 Cyrix 在被 National Semiconductor 购并前,压根没有英特尔技术授权,只能闷着头逆向工程慢慢搞,自然也无法 100% 相容,让号称“第六世代”的 6×86,连 CPUID 和 RDTSC 都付之阙如,指令集相容水准只有 80486 等级,甚至还得逼迫软件厂商撰写修正程式。同时期的 AMD 则是不计代价拚死拼活,都要借由逆向工程挤出 100% 相容性,下场就是产品上市延误,错失商机,还亏当初 Compaq 傻傻不肯推出 Pentium 个人电脑,宁愿痴痴等待 AMD K5,更惨的是,撑到最后还是等不到。

英特尔竞争者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不遑多让抢著跳出来扮演“麻烦制造者”,自行定义“兄弟独有之创见”的自家指令,不仅企图争夺 x86 指令集的主导权,并强化产品效能及行销筹码,像 AMD K6 的 3DNow!、AMD K8 的 x86-64,Cyrix 6x86MX 的 EMMI 与 Cyrix III 的 MMX-FP,Centaur 一度想不开的 57 个 SIMD 浮点指令和 22 个自定义浮点暂存器,都是斑斑可考的历史陈迹。

AMD 还一度想不开,抢先注册“SSE5”,摆明跟英特尔 AVX 打对台,还好在 2009 年 5 月 6 日紧急采刹车,宣布“皈依”AVX,但还是忍不住捞过界“补完”被英特尔废除的四算子指令格式(xmm1=xmm2×xmm3+m32)。AMD 要开始支援乱成一团的 AVX-512 并完全相容,大概也是很久以后的未来了。

回顾这些年来的 x86 指令集扩充战争,唯一从英特尔手上抢下先机的,也只有 AMD x86-64 那次,还是微软私下威胁“不打算支援两种不同的 64 位元 x86”(英特尔本来有自己的 Yamhill,但为了保护 IA-64 迟迟不肯拿出来)强迫英特尔接受的结果。

最初英特尔多心不甘情不愿、打死都不承认 64 位元 x86 存在的“IA-32e”和 AMD x86-64 也并非一模一样,英特尔独占 CMPXCHG16B(Pentium 那个 CMPXCHG8B 的进阶版)和 SSE3,AMD 多出分页表 NX(No Execute)保护位元和 3DNow!。谈到 x86 处理器厂商要彼此 100% 水乳交融,说有多麻烦就有多麻烦,说微软有多火大就有多火大。

不过乱象还是持续延烧,还烧到虚拟化领域,近十多年来虚拟化应用快速普及,然后 2005 年英特尔 VT-x(Vanderpool)和 2006 年 AMD AMD-V(Pacifica),双方根本就是各搞各的,老死不相往来,让 VMware vMotion 此类不停机的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迟迟跨越不了不同 x86 处理器厂商的边界,无形中也局限了 x86 处理器“向上发展”的潜力,目睹此景,IBM 应该会继续开心下去。

重塑 x86 处理器世界观的历史认知

行文至此,想必各位看官脸上已挂着颤抖的嘴角与充满劫后余生的表情,或多或少逐步解构并重组过往对个人电脑市场与 x86 处理器演进史的认知,有可能瞬间茅塞顿开,也有可能继续满头问号。

本文并非教科书,而是经由复习坊间甚少重视的历史背景与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体认到平日陪伺在旁、习以为常的 x86 处理器,能走到今天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罗马不是一天造成,英特尔的霸权也不是平白从天上掉下来,这些年来我们一同挤过这么多条牙膏,更不是毫无苦衷。

身为英特尔 1990 年代“Landmark”芯片与无数潜藏已久历史暗流的缩影,Pentium 带来 x86 世界太多“第一次”,承先启后,奠定 25 年技术演进与市场发展的基础逻辑。毕竟电脑是人类创造的东西,背后的人性和思维远远超越技术。英特尔可靠开创新局的 Pentium 与继往开来的 Pentium Pro,在众多敌人环伺下杀出一条通往全新市场血路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如“技术领先无法保证商业胜利”和“成功的产品往往是折衷妥协后的产物”,统统很有意思,更值得各位细细品味。

关于 Pentium,似乎笔者不小心遗漏了什么,听说跟浮点除法(FDIV)有关?算了,就当作提醒世人,再精密复杂的处理器,也会因臭虫出包的教训吧。

(首图来源:Flickr/Sh4rp_i CC BY 2.0)

延伸阅读:

  • 【x86 兴衰史】为何 AMD 近十年 x86 CPU 打不过 Intel?战局会改观吗?
  • 【x86 兴衰史】AMD 与英特尔的“战局”真的改观了吗?
  • 苹果抛弃 Intel 的理由真的跟 x86 处理器品质不佳有关系?
2020-10-02 12:06:00

标签:   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商业产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Kotoo科技新闻网 Kotoo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KOTOO商业产经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Kotoo Kotoo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KOTOO商业产经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