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KOTOO财情




浅谈先进晶体管:新一轮芯片制程中,谁胜出?有何发展趋势?

2025-01-20 242


随着 5G、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科技产业快速崛起,发展低功耗、小尺寸、异质整合及超高运算速度的芯片架构技术,已成为全球半导体制造业者最重要的产业趋势与决胜关键。而跨过 5 奈米世代后,未来芯片制程又将迎来哪些白热化的竞争与发展趋势?(本文出自国立台湾大学电子工程学研究所的刘致为教授,于闳康科技“科技新航道 | 合作专栏”介绍“先进晶体管技术与发展趋势”文稿,经科技新报修编。)

在芯片的先进制程竞赛上,自英特尔(INTEL)于 2012 年在 22 奈米芯片引入创新立体架构的“鳍式晶体管”(FinFET)之后,全球半导体业者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目前最先进的 5 奈米制程,即是采用 FinFET 架构来制作。该技术已由台积电(TSMC)拔得头筹,于 2020 年成功投入量产。

然而,当未来制程要再微缩至 3 奈米时,FinFET 却会产生电流控制漏电的物理极限问题。事实上,三星(Samsung)已于近期赶在台积电之前,发表了最新一代采用环绕式闸极场效晶体管(Gate-All-Around FET;GAAFET)的全新架构 3 奈米制程。究竟在新一轮芯片制程的巅峰决战中,谁能最终胜出仍待观察。

由于 GAAFET 的芯片架构相比于 FinFET,能以更小的体积实现更好的功耗表现,实际可缩减 45% 芯片面积、同时降低 50% 的能耗。台积电欲持续以 FinFET 与三星 GAAFET 在 3 奈米先进制程领域决战,2022 年绝对是决定胜负至为关键的一年。

而对于众所瞩目的下世代 2 奈米制程,台积电也已公开表示亦将采用 GAAFET 架构,并借由导入低维度高电子迁移率材料以及特殊绝缘层材料等,来强化其在先进制程的竞争优势。GAAFET 架构俨然已成为下一世代延续莫尔定律(Moore’s Law)发展的最佳选项。

浅谈鳍式芯片架构原理与发展

随着摩尔定律(Moore’s Law)的发展,从微米(μm)技术节点演进至现今的 5 奈米技术节点(图一),以及预计将于 2022 年量产的 3 奈米技术节点 [1],技术节点的数值愈小,晶体管密度愈高。

过去在平面晶体管(Planar FET)技术发展中,有两项重要的技术突破:一是 90 奈米技术节点开始量产的应变硅(strained Si),可提升硅通道的迁移率,增加电流;二是高介电系数/金属闸极(high-k/metal gate),介电层的 k 值愈大,氧化层电容(Cox)愈大,晶体管电流愈大,且可在相同的等效氧化层厚度(equivalent oxide thickness, EOT)下,以较大的物理厚度来降低漏电流。

▲图一、台积电的制程技术节点[1]。

随着传统的半导体尺寸微缩,晶体管的闸极长度(gate length)也逐渐减小。实际上,闸极长度和技术节点的数值是不相等的,且在 22 奈米技术节点以后,闸极长度会大于技术节点的数值(图二)。随着晶体管的尺寸愈来愈小,传统的微缩方式逐渐接近其物理极限,单纯依循摩尔定律的尺寸微缩,已无法提供如预期般效能的成长。自 22 奈米技术节点(Intel)及 16 奈米技术节点(台积电)开始,由胡正明院士团队提出的鳍式晶体管(FinFET)开始被业界所采用,三维晶体管也成为现今先进半导体的主流结构。

▲ 图二、约略估计晶体管技术节点(Technology Node)与闸极长度(Gate Length)。

※此图示著作权为国立台湾大学电子工程学研究所刘致为教授研究团队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引用、转载、改编或截录。

晶体管由传统的平面式(图三 a)走向三维的立体结构(图三 b),因为三面的闸极结构(Tri-Gate)

与鱼鳍十分相似,所以称为鳍式晶体管。鳍式晶体管具有比平面晶体管更大的等效宽度(effective width),可提高元件之电流密度,且其三维之结构可增加通道控制能力,抑制短通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

三维的鳍式晶体管结构可降低次临界摆幅(subthreshold swing, SS)与工作电压,减少晶体管损耗功率(图三 c)。鳍式晶体管已从 16 奈米、10 奈米、7 奈米、5 奈米、3 奈米共发展了五代技术节点,为目前的主流元件结构。

▲ 图三、(a)平面晶体管示意图(b)鳍式晶体管示意图(c)电流-电压关系图。[2]

鳍式 3 奈米台积电今年量产,未来将采用闸极环绕式架构

台积电于 2019 年国际电子元件会议(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宣布于 5 奈米技术节点量产拥有高迁移率通道(high mobility channel)之鳍式晶体管 [3]。使用高迁移率通道,犹如驾驶跑车,速度更快,使晶体管的效能更佳。图四 [4] 为台积电于 2021 年国际固态电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中所展示的高迁移率通道鳍式晶体管,由图中可看出高迁移率通道与底部的硅材料具有明显的对比,且皆有清楚的哑铃状结构(dumbbell)。

台积电预计于 2022 下半年开始量产 3 奈米技术节点的全世代制程晶体管,与 5 奈米技术节点相比,3 奈米技术节点的逻辑密度将增加约 70%,在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 10-15%,或者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 25-30% [1]。

▲ 图四、台积电 5 奈米技术节点的高迁移率通道鳍式晶体管 [4]。© IEEE

为了进一步增加通道的控制能力与维持短通道效应的抑制,必须改变晶体管之架构。三星、台积电、Intel 已宣布在 3 奈米技术节点(Samsung)和 2 奈米技术节点(TSMC、Intel 20A)将采用闸极环绕式(Gate-All-Around, GAA)的奈米片(nanosheet)结构。 

闸极环绕式晶体管架构原理

闸极环绕式晶体管具有比鳍式晶体管更好的闸极控制能力,在先进技术节点将取代鳍式晶体管结构,晶体管密度也将持续提升。使用 GAA 晶体管结构,犹如使用强力水龙头,滴水不漏,使晶体管有效降低漏电流,更加节能省电。

为了增加晶体管的驱动电流,采用通道堆叠(channel stacking)的方法,在垂直方向增加通道数目,犹如建构双层高架桥,在相同占地面积下,可负载更多车流量,使晶体管拥有更高电流并增加晶体管密度,有效提升元件效能。图五 [5] 为垂直堆叠奈米片(stacked nanosheets)的结构,可视作将 FinFET 旋转 90 度并进行垂直堆叠,形成四面环绕式的闸极结构。

有别于 FinFET 的通道宽度(DFin)是由微影制程(Lithography)所限制,stacked nanosheets 的通道厚度(DNS)可借由磊晶(epitaxy)来决定,因此可精准控制厚度。除此之外,stacked nanosheets 可往垂直方向增加通道层数,在相同的占地面积(footprint)下具有更大的等效宽度(effective width, Weff),提供更大的电流以提升晶体管效能。

磊晶(epitaxy)技术除了可精准决定 stacked nanosheets 的通道厚度外,也可以控制通道与通道之间的距离(suspension thickness, Tsus),不会像 FinFET 增加占地面积,且可以透过降低 Tsus 的方式来减少元件的寄生电容(parasitic capacitance)。

▲ 图五、鳍式晶体管(FinFET)与垂直堆叠奈米片(Stacked nanosheets)之比较 [5]。© IEEE

三星率先在 2018 IEDM 国际会议上宣布以 Multi-Bridge-Channel FET(MBCFET)之 GAA 晶体管作为 3 奈米技术节点之晶体管结构(图六 a,b)[6],其中提到 MBCFET 采用 90% 的 FinFET 制程,与现今业界之 FinFET 制程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MBCFET 顾名思义,结构与多层桥梁相似,实际上和前述的 stacked nanosheets 是相同的结构。与 FinFET 相比,MBCFET 具有更好的闸极控制,在相同的面积下,也有更大的等效宽度以提供更大的驱动电流,并可依照不同的应用来调整通道宽度,提高电路设计之弹性。

另一方面,IBM 的 2 奈米技术节点提出三层垂直堆叠的 stacked nanosheets (图六 c)[5],其通道宽度为 40 奈米、通道高度为 5 奈米、闸极长度为 12 奈米,并采用底部介电层绝缘(bottom dielectric isolation, BDI),能有效减少漏电流,降低芯片功耗。与 7 奈米制程技术相比,预计提升 45% 的性能或降低 75% 的耗能 [7]。

▲ 图六、(a, b)三星3奈米技术节点之MBCFET [6] © IEEE (c)IBM 2奈米技术节点之三层垂直堆叠通道晶体管[5]。© IEEE

高层数通道堆叠的 GAA 晶体管将成未来主流结构

台积电在 2021 ISSCC 国际会议上展示三层垂直堆叠的 stacked nanosheets 作为 2 奈米技术节点之晶体管结构(图七 a),可提供更佳的性能及更低的次临界摆幅 [4]。Intel 则宣布 2024 年将以 RibbonFET(垂直堆叠四层的 nanoribbons,也与 stacked nanosheets 结构相似)作为 20A 技术节点之结构(图七 b)[8],并将于 2025 年以优化的 RibbonFET 作为 18A 技术节点之结构。

由业界趋势可见,高层数通道堆叠的 GAA 晶体管为未来晶体管之主流结构。在 2020 年超大型积体电路技术研讨会(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VLSI)中,法国半导体研究机构 CEA-Leti 发表了七层的 Si GAA nanosheets 晶体管(图八)[9]。

▲ 图七、(a)台积电 2 奈米技术节点之三层垂直堆叠通道晶体管 [4] © IEEE(b)Intel 20A 技术节点之四层垂直堆叠通道晶体管(RibbonFET)[8]。

▲图八、法国半导体研究机构 CEA-Leti 发表之七层垂直堆叠硅通道晶体管[9]。© IEEE

由硅到锗硅等晶体管通道材料发展

目前已发表的 GAA 晶体管,通道材料大部分以硅(Si)为主,为了增加电路的运作速度,必须提升晶体管的驱动电流(垂直堆叠通道电流的总和),除了往垂直方向增加通道数目外,采用高载子迁移率(mobility)的材料作为晶体管通道可进一步提高晶体管的驱动电流,例如锗(Ge)、锗硅(GeSi)、锗锡(GeSn)等新四族材料,具有优于硅的电子及电洞迁移率,并且与现今业界的硅半导体制程技术有良好的相容性。

台湾大学电子工程学研究所刘致为教授研究团队,于 2021 VLSI 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八层锗硅 N 型 GAA 晶体管(8 stacked Ge0.75Si0.25 nanosheets)(图九左)[10],拥有极高的通道均匀性。为进一步提高元件的驱动电流,将锗硅通道的锗浓度提升至 95%,以提高通道之电子迁移率,并成功展示了世界首颗高效能七层锗硅 N 型 GAA 晶体管(7 stacked Ge0.95Si0.05 nanowires)(图九右)[10],此研究成果也获国际顶尖期刊 Nature Electronics 报导于 Research Highlight [11]。

由此可见,高层数堆叠之高迁移率通道 GAA 晶体管为未来半导体技术节点的一大趋势。其中磊晶(epitaxy)与蚀刻(etching)为高层数堆叠通道 GAA 晶体管最重要的两大制程技术,借由两者的互相优化才能成功制备高效能晶体管。目前台大是业界以外,唯一能研发多层堆叠通道 GAA 晶体管的大学,也成为学界与业界接轨的重要桥梁。

▲图九、本研究团队发表之(左)八层 GeSi nanosheets [10](右)七层 GeSi nanowires [10]。© IEEE

P 型晶体管方面,因为压缩应变的锗锡(GeSn)材料拥有比纯锗和硅更高的电洞迁移率,可增加元件之驱动电流,成为通道材料的潜力之一。然而因锗锡材料之能隙较小,元件具有较大之截止状态漏电流(IOFF)以及较小之开关电流比(ION/IOFF),将造成元件功率耗损过大。此问题可借由降低通道厚度来改善,随着通道厚度变薄,受量子局限效应(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影响使 ION/IOFF 随之上升,因闸极控制能力增强使次临界摆幅(SS)下降。

然而当通道厚度小于 5nm 时因表面粗糙散射(surface roughness scattering)的影响,导致载子迁移率降低,故需搭配高堆叠、高载子迁移率之锗锡通道,维持元件之驱动电流。因此研究团队在 2021 IEDM 国际会议上发表七层与八层堆叠锗锡极薄通道 P 型晶体管(7 stacked and 8 stacked Ge0.9Sn0.1 ultrathin bodies)(图十) [12],以锗锡材料作为高迁移率通道(high mobility channel),优化磊晶(epitaxy)与高蚀刻选择比等向性干蚀刻(highly selective isotropic dry etching, HiSIDE)制程,制备出厚度为 3 奈米之极薄通道,有效降低元件之漏电流,且 ION/IOFF 为锗/锗锡三维晶体管之世界纪录,此篇论文也获得 2021 IEDM 最佳学生论文奖(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图十、本研究团队发表之(左)七层与(右)八层锗锡极薄通道[12]。© IEEE

 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下一步决战 GAAFET

综上所述,高层数(highly stacked)、高迁移率(high mobility),以及极薄通道(ultrathin bodies)之 GAA 晶体管将能使半导体芯片效能更高、更省电,进而使先进半导体科技不断进步,为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

目前台大刘致为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是国内业界之外,唯一能研发出多层通道堆叠之 GAA 晶体管的顶尖研究团队,并同时与专精检测设备与技术的闳康科技进行产学合作,由闳康科技协助其以聚焦离子束显微镜(FIB)、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能量损失能谱(EELS)等进行 GAAFET 先进制程研究上所需之完整分析服务。

接下来,先进制程架构将从 FinFET 转进 GAAFET,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在未来 5 奈米以下的 GAAFET 技术发展上势必也将展开一场白热化的竞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欲在未来半导体霸权时代取得技术领先地位,除了晶圆制造技术上须掌握优势外,系统封装整合技术也是半导体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内产官学界都应及早掌握此契机、协力进行完整策略布局。

而在 GAAFET 世代之后,是否会有更为创新、可延续莫尔定律发展的新型晶体管结构出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 TSMC [Online] https://www.tsmc.com/chinese/dedicatedFoundry/technology/logic [2] M. Bohr and K. Mistry, “Intel’s Revolutionary 22 nm Transistor Technology,” [Online] https://download.intel.com/newsroom/kits/22nm/pdfs/22nm-Details_Presentation.pdf [3] G. Yeap et al., “5nm CMOS Production Technology Platform featuring full-fledged EUV, and High Mobility Channel FinFETs with densest 0.021μm2 SRAM cells for Mobile SoC an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pp. 879-882, 2019. [4] Mark Liu, “Unleashing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 Plenary Session 1.1, 2021. [5] N. Loubet, “Enablement of Next Generation High Performance Nanosheet Transistors,”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Short Course 1, 2020. [6] G. Bae et al., “3nm GAA Technology featuring Multi-Bridge-Channel FET for Low Power and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pp. 656-659, 2018. [7] “IBM Unveils World’s First 2 Nanometer Chip Technology, Opening a New Frontier for Semiconductors” [Online] https://newsroom.ibm.com/2021-05-06-IBM-Unveils-Worlds-First-2-Nanometer-Chip-Technology,-Opening-a-New-Frontier-for-Semiconductors [8] “Intel Accelerated” [Online] https://download.intel.com/newsroom/2021/client-computing/Intel-Accelerated-2021-presentation.pdf [9] S. Barraud et al., “7-Levels-Stacked Nanosheet GAA Transistors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EEE Symposia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 (VLSI), TC1.2, 2020. [10] Y.-C. Liu et al., “First Highly Stacked Ge0.95Si0.05 nGAAFETs with Record ION = 110 μA (4100 μA/μm) at VOV=VDS=0.5V and High Gm,max = 340 μS (13000 μS/μm) at VDS=0.5V by Wet Etching,” IEEE Symposia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 (VLSI), T15-2, 2021. [11] S. Thomas, “Germanium nanowire transistors stack up,” Nature Electronics, Vol. 4, July 2021, 452. [12] C.-E. Tsai et al., “Highly Stacked 8 Ge0.9Sn0.1 Nanosheet pFETs with Ultrathin Bodies (~3nm) and Thick Bodies (~30nm) Featuring the Respective Record ION/IOFF of 1.4×107 and Record ION of 92μA at VOV=VDS= -0.5V by CVD Epitaxy and Dry Etching,” IE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 pp. 569-572, 2021.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图片来源:闳康科技)

2022-01-21 14:57:00

标签:   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商业产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Kotoo科技新闻网 Kotoo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KOTOO商业产经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Kotoo Kotoo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新闻网 KOTOO商业产经 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资讯头条 kotoo科技 kotoo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0